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1日
走近中华文明
遗迹折射时代力量 ——高阳古镇圣山历史纪念馆考察记事
○ 王成祥
    圣山历史纪念馆正门    本版摄影 谈美娜

    郭子仪画像

    郭子仪画像

    考证为唐时期的香炉

  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作家深化对新时代文学的认识,牢记“国之大者”,心系新时代文化使命,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为陕西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陕西省作家协会以中国作协组织开展的“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为契机,举办“走近中华文明”文学主题实践活动。
  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等多个团体会员单位,组织会员就地下沉,走进陕甘宁边区银行、西汉侯望邮驿遗址、中国青铜器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等一批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的场所深入采访,采写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本报从本期开辟“走近中华文明”文学主题专版,陆续刊发本次主题实践活动的稿件,以期与读者发生更多的碰撞。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高阳古镇,得名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孙颛顼。颛顼,姬姓,高阳氏,得名已几千年矣,沿用至今(俗称高街子)。圣山历史纪念馆位于高阳镇西北1.5公
  里王庄新村圣山庙旧址。
  圣山庙乃高阳最古之庙宇。传为颛顼为纪念祖母含丹夫人所建。含丹,黄帝之次夫人,曾帮黄帝编撰《黄帝内经》,研究炼丹术,药含舌下汲收金津与玉液人之精华,功成名就,遂立庙焉。黄帝陵碑有记:二夫人高阳圣山女……
  隋唐时,药王孙思邈行医游学,慕名拜谒圣山庙,居此炼丹,东十余里取西河雷公阴阳钵,北上二里汲白水河之水,于庙内炼成仙丹,且羽化于斯,其神游至雷古坊炼成火药。一日偶遇兴镇一生意人病危,为之诊疗,使其得救。生意人问仙翁家住何处,答曰“高阳圣山”。生意人感念来圣山庙,见供奉含丹夫人和药王孙思邈两尊神像,非常吃惊,遂加入圣山庙社祭祀,且传之世人,广知圣山庙神之灵矣。
  唐,安史之乱,郭子仪率军讨伐安禄山,途经高阳原,屯兵养马、操练军队,随后东征,平息叛乱,朝廷封汾阳王。
  高阳原亦由汾阳王保护,未遭叛军蹂躏。众感恩戴德,唐德宗二年郭子仪病逝长安,朝廷发诏举国祭祀,民间亦在其生前驻防屯兵之地祭祀,圣山庙亦列其中。
  圣山庙地域高旷平坦,坐北朝南,子午线贯中,四周围墙之内,方方三十丈,面积一十五亩。中以古式建筑前后两座大殿,且有耳房,“莲花”穴位。道士房对面各两间,中间水窖一口。一座大型木架钟座,十多间廊房,一座古式戏台套盖两层木楼。山门居前正中,两旁有东角门和西角门。山门里有两棵大柏树,高粗相仿,在丈余高处各有一喜鹊窝状绿绣球,庙会之夜阵阵发光,人们称“柏宝灯”。庙后望亭土台上有一棵杜梨树,每年之春花开两次。
  20世纪50年代地质部第六四二地质勘探队入驻,三月初一至初三庙会三天乃停,“文革”十年浩劫,庙宇被毁,树木被伐,夷为废墟。
  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弘扬中华历史文化,2015年5月更名圣山历史纪念馆。
  我的老家就在圣山历史纪念馆旁边,记忆中,圣山历史纪念馆已经不复存在,脑海里都是传说。长辈常说,圣山庙历朝历代香火都很旺盛,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开始的三天庙会,那热闹的场面盛世空前,近有高阳原社、村和蒲城兴镇,荆姚、原仁,远涉白水和铜川、华阴、华州等地的人们从几十里外都来赶庙会。三天时间往往不够用,都要延后好几日,耍社火、唱大戏,商货摊点琳琅满目,骡马成群,人头攒动,各种吃食摊点能摆几里地,比现在的商品交易会热闹得多……
  说起这段记忆,老人们堆满褶皱的脸上绽开了自豪的笑容。20世纪50年代,一支名为“642”的煤田地质勘探队驻扎在这里,往地下打钻找煤,一千来号人在庙里住。勘探队几年以后走了,又来了西北煤炭钻校在这里招生办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煤炭科研人才。几年以后,煤炭钻校搬走了,又来了一支煤矿建设队伍在这里开办圣山庙煤矿,此时延续多少年的庙会停办了,庙和庙里的神像还在,“文革”期间庙宇彻底被毁,仅能证明纪念馆历史的一些物件、石碑随之损坏、丢失。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后来命名为历史纪念馆的圣山庙记忆很模糊,脑海里存贮的是工业化厂区的符号。在我还未出生的时候,勘探队已经去了陕南秦巴山区勘探,这几年才听说现在的新疆地矿局前身就是“642”的煤田地质勘探队,煤炭钻校也消失了,圣山庙煤矿建了一半,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下马了。这些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只是一些令人羡慕的传说。单位虽然搬走了,所盖的一排排灰色结构的砖瓦房,宽敞明亮的办公四合院,以及教室、食堂、医院,还是完好无损地挺立,村里人叫公房。存放在钻探地质标本库房的原型钻石被偷出来,成为我们村这代人儿时最好的玩具。直到1970年代我上初中,正赶上学工学农的年代,学校在庙宇旁边的沟壑地上开荒种地,同学们利用周末和暑假在农场劳动期间,吃住都在公房里。也许校领导觉着这是块风水宝地,有煤炭钻校留下完备的教室设施,上初二时将我们附近村两个班和下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搬到这里来上课,缓解了当时教室拥挤的难题,我们也成了校农场干活的主力军。虽然锻炼了身体,但也荒废了学业,毕业那年正赶上由推荐升高中,改为推荐加考试,我们村十多名同学考上高中的寥寥无几,考大学就可想而知了,除了当时国家政策允许接班外,大部分都窝在农村和土地打交道。
  年幼时,大脑思维还不成熟,在这里上学一年,对庙的概念只停留在老师宿舍旁边有个高出地面的土台基,听说这就是圣山庙大殿的遗址。老师们经常聚集在上面唠嗑说家常话。这边还有两户看护公房的矿务局职工家属。
  后来参加工作在外地,回老家非常不方便,对圣山庙成为现在的历史纪念馆的事情一概不知,脑海里永远是那一排排工业厂房和那个土台基遗址,遥远的传说成为尘封的记忆。新千年后的一个清明节,回老家祭祖,看到村里彩旗招展,异常热闹,扭秧歌、漂旱船,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一打听才知道圣山历史纪念馆办庙会,已经恢复几届了,今年轮到我们村承办,村民们踊跃参加,提前准备,正在排练节目。
  我说庙已经不存在了,还过庙会吗?村民说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初春故乡各种花开的芳香扑面而来,行走在再熟悉不过的田间小道上,天空飘着白云,和40年前一样,瓦蓝色的穹顶,绿油油的农田,地里劳作的乡民不管认不认识你,都自来熟地打招呼,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故乡啊,永远是那么的亲切,仿佛让人一下忘记了年龄和时间的概念。转眼间到了圣山庙,在我印象中的遗址上,已盖起了两栋大殿,紫红色的大门上挂着崭新的牌匾——圣山历史纪念馆。前面的大殿修建得很是排场,碧瓦飞甍,雕梁画栋。大殿中轴线正前方稍偏东是我们以前的操场,我们曾在这里每天跑早操,还有不定期的露天电影可以期待,《决裂》《春苗》《地道战》《英雄儿女》……那些老电影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每到放学,我们村里的同学不急着回家,都要先在这里打一场篮球,球场上泛起漫天尘土,大家身上、脸上都蒙上一层灰,眼睛也睁不开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在一路之隔的西北方,现在盖起了戏楼,县剧团正在做演出的准备工作,商贩摊点各自忙碌着,寻找有利位置搭建帐篷。这个时节麦苗正拔节灌浆,油菜花已经绽放,放眼望去,整片绿色的地毯点缀着金黄的花朵,宛若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村民告诉我,这些都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文物古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重视,群众也有了重修圣山庙的念想。2000年,由我们村两位德高望重的八旬老人何永忠、王树茂牵头,村民踊跃募捐资金,于2002年修成后殿。得到批准后,王兴民接任会长,塑像,修戏楼、前殿,竖立圣山碑,恢复了每年二月三十挂灯、三月初一至初三的庙会,圣山社祀蔚然兴起。
  故乡的地下储存有黑色的宝藏——煤矿,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开采,为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优质的煤炭。2011年前后,我们村200户人家的房屋陆续出现地基沉陷,水井干枯,部分土地和道路塌陷。国家为村民着想,对我们村实施了整体搬迁,从距离纪念馆一公里的地方搬迁到距离只有300米的新村。新村科学规划,房子统一标准,配套设施完备。2015年,98%的村民搬迁到新村,纪念馆从此成为村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好去处。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全部的价值。听村民说,受疫情影响,加上农村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三月初一的庙会已经停办了好几年,纪念馆也处于无人管理的荒废状态,再要恢复原貌,需要资金投入,难度很大。
  听了村民的讲述,看着这座包括我们村在内的几万人口的文化活动场所杂草丛生,一片凄凉景象,我心里感到十分痛惜。村民说,在两位八旬老人筹款重修时,曾发生两起离奇事件。一件是重修时要收回原来的土地,而原地已被别人耕种,在双方交涉中,话不投机发生了冲突,耕种者的两个儿子用铁锨把其中一位老者打伤,老者的腿伤得非常严重,当时人们估计他时日无多。出乎意料的是没出两个月,老者恢复得和从前一样,而占地者的两个儿子却在不长时间内先后去世。另一件说是在修第一座大殿时,为了节省资金,后殿的砖墙起初使用的是泥土,而在墙已基本垒好时,在一个无风无雨的晚上,垒起来的墙却几乎全部倒塌。人们看到这场景都惊呆了,咋办,房得盖,大殿得修,只好恳求工匠再重新垒了一次……
  这些传闻无疑给这个庙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这个庙,被定为历史纪念馆,是在纪念谁,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在我脑海中却很模糊。
  2023年的盛夏,我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找回了不少童年时故乡的记忆,也见到了久未谋面的玩伴、老师、战友和同学,尤其对这座近在咫尺、蕴含浓厚地域历史文化的纪念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多次作为煤炭工业场地,后来“文革”,大殿、戏楼被拆除,房屋另作他用,印证历史的碑文被毁坏,物件丢失,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荡然无存,人们只能从口口相传中寻觅纪念馆的点点滴滴。
  人们一直将我的家乡高阳原称为渭北的避暑圣地,然而癸卯年的三伏天这里比往年都热,其程度毫不逊色于县城,人们都在叹息,怪了,今年咋这么热啊,真是酷暑难熬。可谁能想得到,历史纪念馆的温度却比村子里低好几度,每到下午就有村民到这里避暑拉家常。无奈,我也常到这里乘凉,就和老会长王兴民聊了起来。王会长是从八旬老人手里接任的会长,曾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又有四社百姓踊跃捐款,才续修了前门大殿和戏楼,所以大家对纪念馆都有很深的感情。经过多年的走访收集,整理出了关于这座庙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为政府批准设立圣山历史纪念馆打下了基础。他说,你看咱村近在咫尺,但从海拔高度上说,这里要比村子高出好几米,只要上了高阳原,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看见它,再说这周围都成了煤矿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得不成样子,唯独纪念馆这一片完好无损,因为地下是石头,没有煤,这不能不说是古人的智慧。
  关于纪念馆的来历,我找到了一些《高阳镇志》的记载:

  圣山庙(历史纪念馆)位于王庄村东,初是十六个社,后是四个社,为纪念唐名将郭子仪所修建。郭子仪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又与回纥合兵,收复两京,平定了安史之乱,稳固了唐的政治军事地位,备受后人敬仰。

  老会长作为一个很有责任感的文化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圣山历史纪念馆的历史渊源,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形成文字,供人们了解:
  圣山历史纪念馆地域高旷平坦,坐北向南,子午线贯中。四周围墙内,面积十五亩,前后两座大殿为古式建筑,莲花穴位,道士房面对面各两间,中间有一口水窖、一座大型木架钟座,共十多间宝房、一座古戏台套盖一座大木楼房。有山门居中,两边有东角门和西角门。
  碑石记载:圣山庙曾于道光元年(1821年)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有过两次修葺。民国十七年(1928年),洼里村何高侯师长重修山门。庙外场地三十亩,供各种摊点摆设。庙会神楼交接仪式在神家庄举行,跑马赛在庙东场地进行。民间流传的圣山庙曾经有十六社七十二堡,尤其是山门里面曾长过两棵大柏树,粗细高低一模一样,在丈五高的地方都长着喜鹊窝大的绿绣球,等大等圆,每年逢过庙的晚上阵阵发光,人们称叫柏宝灯。此外,庙后土台有一棵杜梨树,年年逢春开两次花,实为奇观。
  我热爱故乡,爱故乡的一草一木,更爱家乡的这座历史纪念馆,它虽比不得名寺宝刹,却是高阳原的文化坐标、村民的精神寄托,它承载着盛唐以来悠久的中国文化。衷心地祝愿圣山历史纪念馆重现往日之辉煌,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殿堂。
  (作者系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煤炭》杂志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