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精彩的体育比赛,牵动无数观众的心,也激发了人们“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旅游逐渐成为新风尚。如今,“村BA”“村超”等赛事爆火出圈,越来越多游客因一个赛事奔赴一座城。各地也纷纷出招,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推动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让更多的游客在旅途中享受运动的乐趣,感受城市的活力,让体育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留量”。(9月3日《光明日报》)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的强势复苏,“体育+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逐渐兴起,体育体验式消费与沉浸式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文旅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风向。“赛事旅行”不仅为所在城市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也促进了当地群众以及游客的体育参与。不论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全民上冰雪”热潮下张家口迎来的旅游旺季,还是成都大运会赛程中“天府之国”的再度“出圈”,都反映了体育赛事对于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强力促进作用。同时,这种“赛事经济”也为一些拥有自身特色体育赛事的小城提供了发展机遇。
相较于大城市,小城在体育场馆建设、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在所举办赛事影响力方面固然无法比拟,但小城市只要充分发扬自身赛事特点,也能够抓住体育机遇,获取流量关注。榕江“村超”,台江“村BA”,海南“村排”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比赛能够为大众所欢迎,甚至吸引游客亲自前往当地感受赛事,一方面在于“村味”“土味”的新鲜感与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其独特的体育氛围。这种氛围是以往的赛事中观众没有接触过也没有感受过的。小城与村镇能“引流”,靠的是乡土需求,靠的是人文特色与地域禀赋,靠的是“实打实”“接地气”的赛事氛围。能否将赛事办出自身特色,给予游客与互联网受众同类型比赛所没有的东西;能否做好宣传工作,使得比赛可以被“发掘”,是小城小赛“引流”之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应当重视的是,小城的“赛事旅游”要想留住游客,也需要当地深挖自身文化资源。地域美食、民族歌舞,抑或非遗文化、自然风光,都可以作为赛事开办之余的填补。小城的体育文旅发展,要深度依托体育氛围,也应重视文化禀赋,唯此,才能把游客“引进来”,还“留得住”,形成旅游业的“长消费”。地区发展应做好长远规划,使服务项目连贯,设施逐步配套。游客观赛,不仅仅看赛事内容本身,也会看氛围、看地区文化。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维持新鲜感,才能形成体育文旅模式的长效发展。
同时,小城也要立足于旅游产业链融合。“体育文旅”的发展无疑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整合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契机。应做好成果转化,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统筹旅游资源,形成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通过体育赛事观赏及地方风土宣传体验的“组合拳”盘活小型城市的旅游市场,既为相关部门缓解了管理压力,也为后续发展留足了空间。
但有一点不容忽视,“体育文旅”模式是建立在有一定基数关注体育、深度参与体育群众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学习“村BA”“村超”的“出圈”经验,也不能忽视当地数十年来浓厚的体育氛围与办赛传统。小城赛事的灵魂在于氛围感,而氛围感的构建,来自于热爱体育、关注体育的群众。只有养成全面注重健康、热爱运动锻炼的社会风气,“赛事旅行”才会更可持续,那些从前“不为人知”小型城市的体育赛事才会被人们所发现、所关注,变得更有吸引力,从而使该地区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作者:梁宇飞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