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两次随莫伸到他导演的《支书和他的媳妇》的旬阳调研,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力量,具体地说,是一部电影对乡村巨变所起的力量。
王院村,这是《支书和他的媳妇》故事原型所在的村子,支书叫陈分新,媳妇叫刘忠群。所到之处,大家都一下认出了莫导,热情地邀请莫伸去家里吃饭。村民们拉着莫老师的手,告诉他,王院村上电影后,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村里的烟叶种植、肉牛饲养、旅游民宿、乡村振兴学堂等做得有声有色,他们感谢莫老师团队的电影作品让一个深山坳的乡村声名远播。我还记得莫老师讲述自己见到刘忠群的场景:“她正在地里劳动,一手拄拐杖,一手抱烟叶,假肢上已经磨得渗出了血。”莫老师还惦记着刘忠群,专程去看她。刘忠群正在院子里翻晒木瓜干,看到莫老师,急急地想要站起来,莫老师连忙扶起她,她激动的声音慢慢平复下来,和莫老师拉起了家常,多年的老友相逢,温馨而美好。满山的金银花清冽静雅、岁寒不凋,一如这里的女人,生活的磨砺在她们身上没有刻下愁苦和不堪,却留下了坚强和热情,像极了凌冬不凋的忍冬,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花开满山,灿烂馥郁。
生活在海拔1800米的羊山人,果然站在了“旬阳屋脊”,看得远,看得准,他们得老子讲经的遗风、怀张良刘邦的济世之心,一心一意地呵护着羊山的一花一木,又广植中药,发展经济。黎明时分,农家的主妇就挎着竹篮,摇落葱茏藤蔓的露水,用手指掐下那发着幽香还未吐蕊的花朵,不一会儿,竹篮里就装满了蓬蓬松松如玉似银的花针。吃完早饭,男劳力会骑着摩托风驰电掣在起伏的山路上去务工。家里还有年逾古稀的老人,用放大镜仔细地读书或在网络上听书,几只家鸡在旁边叽叽咕咕地啄食,光阴便在荡漾的清风中惬意地拉长了。
电影《支书和他的媳妇》取景地在羊山,让人刮目相看的羊山人,不仅在故事里,也在现实中。2018年去的时候,利用午休的间隙,莫老师为羊山村原村支书王定基写字。王定基与莫老师是在拍《支书和他的媳妇》时结缘,莫老师对他赞许有加,不止一次带作家或朋友去羊山,每次都落脚在王定基家,既宣传了羊山,又为王定基家的农家乐增收。王家也因此上了光荣榜的星级农家乐,气派的三层洋楼,屋内墙上挂着不少省城名人的字画,装修也很大气,饭菜更是一绝。一口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普通话让我吃惊,在谈到乡间民风时,他多次提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不时有真知灼见,感觉他不仅是个“能人”,思想也很有现代性。不承想,王定基出门办事不在,他的妻子袁慧兰在前院忙活,下午农家乐有人预定,她正把一个个羊山小土豆去了皮,洗干净,用擦菜器研磨成糊,做土豆饼,我们就坐在旁边拉起家常。“王定基去电工培训了,他这人闲不住,就爱干事,爱在外面跑。”说到王定基,她满脸洋溢着幸福。当下农村很多男劳力都出去务工,像王定基这样肯钻研肯攀登的人出去肯定能打出一片天地,我于是问她,她爽朗地笑了,说:“王定基也常和我开玩笑,说要是他出去打工,说不定是另一个样子!”她点头表示承认,但随即说自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大儿子在重点大学读书,还有个可爱的小女儿,有电工和农家乐的收入,尤其是电影宣传后,旬阳市人甚至外省人都喜欢到羊山度假,家里的三层楼可以住三十号人左右,这样的日子也有滋有味。
2023年再去时,王定基的小院已经花50多万扩建装修了一番,还新增了农耕文化博物馆,莫伸老师的《走进羊山》这篇随笔被打印出来,变成了满满一面精美的墙体广告,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纷纷在此合影。莫伸的电影和文章使羊山美名在外,村里办起了羊山院子、少年院子等在美团、携程上都炙手可热的高品质民宿,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这两次旬阳行,县里市上的领导们纷纷来拜访莫老师,一方面是发自内心地尊重莫老师,另一方面他们很感念莫老师对旬阳的宣传之功,其中也不乏大批的文学爱好者来向莫老师请教切磋,让我们感受到旬阳干部队伍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情怀。这两次,美丽的乡村都展示了文化的富足和自信,我们观看了王院村专业的旬阳道情皮影,还欣赏了羊山原汁原味的民歌。村里能人很多,现搭台子现唱戏,熊熊篝火在村委会门前的广场燃烧起来,扩音器放着热烈的广场舞音乐,不一会儿,村民就围满了。村里的自乐班为大家表演了羊山花鼓,钩锣声敲,韵调激昂,村民们跟着手舞足蹈地和唱着,人人都成了主角。我发现,袁慧兰也在花鼓队中,她还穿着白天做饭的黑白横道T恤,但神采焕发,摇身一变,成了魅力十足的歌手。旁边的村民给我说,羊山的歌多着呢,还出了《羊山民歌一百首》的歌碟呢!村子里好几个人都上过电视呢!这时,袁慧兰上台唱起了民歌《兰草花》,“兰呦草的花儿,呦伊呦嗬嗨,不呀会的开,呦伊呦嗬嗨,开在高山呦嗬陡石崖”,仿佛天籁之音,那么深情,那么悠扬,一下子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等一曲结束,所有人都大喊:再来一首!再来一首!袁慧兰笑盈盈地又高歌了一曲《薅黄瓜》,让我们一饱“陕南十佳民歌手”佳音的耳福。嘹亮的歌声和不断上蹿的火星在乡村夜空中舞动着,燃起了大家的激情。我们一行的陕西电台的刘明珂老师也受到感染,为大家献上了《多情的土地》,她的歌声惊为天人,唱得人如痴如醉。回想起旬阳之旅,泪眼模糊,是啊,这多情的土地,美丽的旬阳,可爱的旬阳人!
旬阳的以文塑旅的确增进了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而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爆发式的力量从莫伸老师与陕南的关系就可看出。莫伸老师还在陕南拍过《万立春》《古路坝灯火》等,这些影片涉及之地,都因故事有了底蕴,也吸引了大批的到访者。支书陈分新这一先进典型人物的影视化,直接使王院村这个老典型焕发出时代新活力。当莫伸老师在《青山遮不住》这部书中,称陈分新和刘忠群这对夫妻相依为命、互为贵人时,其实,他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一个有情怀的作家导演也是自己作品中这片土地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