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6日
赏农家之风味,品旬邑十三花




  9月2日,由陕菜探秘团团长刘震带队的陕菜探秘185站旬邑站正式启程。刘强教授担任本次车轱辘上大讲堂的嘉宾老师,为大家讲解本次探秘的行程。
  上午7点半,怀着满满期待,我们从大唐博相府酒店出发。本次探秘采取自驾游的形式。9点左右,兵分几路的探秘团在淳化服务区集合。驾车途中,刘强教授为探秘团讲解了本次探秘的行程。
  旬邑,关中北部靠西,属于渭北黄土高原,按早期九州行政区划,属于豳州(彬州),周围的县都属于古彬州。历史人物公刘,公是尊称,刘是字。公刘姓姬,应该叫“姬刘”。
  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之后,平王开始东迁,秦人护送平王有功,将此地封给秦。在淳化服务区门口见到的“秦直道”,是公元前21年,统一六国后做的措施。当年万里长城修好之后,如何与秦咸阳沟通?秦直道的修建便是为了这一目的。
  “秦直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标。此道最窄10米,最大40—50米,平均30米,可以容纳几辆马车并排行走,是当时最宽最平坦的路。秦直道从秦咸阳北上到内蒙古,途经陕西、甘肃、内蒙古三地。
  长城修建过程中同时开始修直道(又名驰道)。朝廷信息传达边关,信息互通,在抗击北域匈奴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泾阳、三原出土的木杖,亦可以证实过去发生的战争。
  历史的痕迹,从饮食当中也得以体现。饸饹面,就是一个例子。饸饹面是游牧民族南传带过来的,最远传到了如今的蓝田县。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交融在饮食上的其他体现便是刀剺(lí)面、血条面,都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
  旬邑十三花,是旬邑县最高规格的宴席。“十三花”从明朝初期就有,秦岭以南地区也开辟了“十三花”。旬邑出名的有花馍、豆腐、苹果、核桃等。由于渭北水质原因,做出的豆腐很有特色。
  唐家大院,有据可查,明朝末期就存在,第四代唐家老爷参加了康熙在北京举行的千叟宴。唐家大院是古代经商的代表,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以及民国期间,300年来,唐家是最有代表的“秦商”的体现。流传说法“离开了陕西,非唐家的店不住”,也体现了古代的“连锁”这一概念。秦商的成就,有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的支撑。也为近十年来研究秦文化、饮食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参观过化石馆过后,午饭时间,探秘团来到了秦商唐家大院美林农家乐,品鉴了旬邑十三花。
  旬邑十三花宴席是旬邑古老的民风民俗中招待达官贵人、伺候新婚媳妇娘家人和至亲好友时所置办的规格最高、讲究最大的宴席之一,体现了23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礼仪文化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本次来到旬邑品鉴十三花宴,既是陕菜探秘,也是中华美食荟·知味陕西活动的一次成功号召。知味陕西,知谓陕西,热爱陕西。通过美食爱上一个省,知味陕西的魅力便在于此。
  旬邑十三花,之所以叫十三花,是因为餐桌上菜的数量“下下不离十三”。意思是,吃完的菜撤下去再上新的,桌上的菜数量一直保持十三个。
  这旬邑十三花,摆盘和吃上的礼节也有讲究。四个角分别放着三道相同的菜码,桌子四面的人只能吃自己面前的那一部分,筷子不能伸到别处去。而最中间的菜,就是吃完一道,换一道,四周12道菜一直不离桌,只有中间轮换。 邱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