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看到延安开放大学的朋友们撰写的这本书,书中对我的创作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对我本人有如此高的关注,我实在是有些诚惶诚恐。
从第一件作品发表到现在,已经接近有五十年了。在阿勒泰草原1975年那个多雪的冬天,一次偶然的原因,我被文学绑架。这一绑架就是五十年。
说让自己的作品“速朽”(鲁迅先生语)是一种言不由衷的说法,谁不希望自己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长久一些呢?在他死后,这些作品还作为他的一种存在,去继续存在和影响这个世界呢?(哪怕是式微的影响。)
我也是这样。长期以来,我把我的每一件作品都当作留给世界的遗嘱。遗嘱总得给后之来者看的呀!
记得我在30多年前的一本书的后记里说,待我百年之后,某一天,当后世的人们从尘封的书架上,偶尔翻出我的作品时,他们会惊讶和震撼,他们会说,千万不敢小觑了那个年代,那个年代还是有一些深度的。
上面我说了那么一堆话,绕了那么大一个圈子,其实是想落脚到下面那几句话上去。
即,看了延安开放大学的朋友们,尤其是胡延文校长(陕北地面往往出这种大格局的人物)的文章后,我心头一热。那憧憬着将来出现的那一幕,现在就出现了,在我还活着的年代就出现了。 —— 这个被文坛怠慢和忽视的写作者,他竟拥有那么多的知音。这里再借用一下鲁迅先生的句式:这些人我得引以为同志,是值得骄傲的呀!
我是在延安长大的。前前后后我在延安生活了大约有三十年。小的时候,1954年大约到1958年,我们家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下面那个小佛洞里,住过五年。父亲去报社编辑部上班,母亲去报社印刷厂上班,把我用一根绳子,拴在窑洞口的那个门槛上。
下面就是延河,一条上山的斜斜路通向上边。大约正在修延安大桥,河滩里堆满了大石头,石匠们凿石头的声音响彻整个河谷。
这些石匠一半来自陕北北部绥米一带,他们大部分是细石匠,负责给石块上出面子。另一半是来自莲花寺农场的犯人,他们负责搬运石块,破石块。
石匠们唱着凄凉的歌曲。这个狄更斯式的情节令童年的我,早早就感受到了人生的凄凉,从而一种大悲悯情绪一直缠绕不去。
我们家住的那孔窑洞,后来被清凉山管理处收回去,现在把门涂成红色的,并且装了铁栏杆,顶头上写上“新华书店”字样。原来这里在延安时期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新华书店。
关于延安大桥,我这里再啰嗦几句。1977年7月6日,延河发洪水,半个延安城都淹了。那时我刚从部队回来,到市(区)武装部报到时,他们叫我领一个民兵小分队,在被洪水冲掉栏杆的延安大桥上,站了三个月岗。直到桥上的栏杆被重新修起。
延安开放大学是一所好学校。它的原名叫延安电大,它好像是1980年代初成立的,这事我知道一点。我当时在延安报社。后来它的几任校长,我也都熟。前几年,有一次我回延安,延安市委几位领导,是我西安高新区的老同事,他们请我到开放大学来吃个饭,认识认识师生们。
这一次,大家鼓动着要给办个书画巡回展,延安是首站,胡延文校长也参加了开幕式。那天下午,他约我到开放大学去,和师生见面,并且举办了一场“我是献给缪斯的一件祭品——高建群文学报告会”。那场报告会,《路遥传》的作者梁向阳(厚夫)教授、著名小说家侯波也都参加了。
胡校长还有一个想法,想把我的《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这本书,重新修订一下,作为延安开放大学、陕西开放大学以及国家开放大学的教材试用。如果这件事能够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将是一项大的文化工程。
另外,他们还会同西安的一家文化公司,录制了几十集我的关于国学方面的演讲,如果这事也谋划成了,制成慕课二十讲,那也是一件令人炫目的事情。制作好,上学习平台,也不是太难的事。
最后,这篇文章标题:《我是你怀抱里长大的羊羔羔,走遍了高原尝遍了草》,是知青诗人梅绍静的诗。
诗人好像在宜川插队,后来招工到延安无线电厂,后来调到延安文联,再后来调到北京《诗刊》社。现在,大约已经退休了吧。
梅绍静写过一首信天游长诗,叫《兰贞子》。记得我听延安老诗人曹谷溪说过,《兰贞子》是他在延川《山花》上编发的,后来《兰贞子》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单行本,也是他联系的。不知道我的记忆对不对?
梅绍静去北京的手续是我办的。记得当时她的职称没有办下来(记不起是中级还是副高了)。梅绍静提出后,我耍了胆大,特批,手续后补。
梅绍静调到《诗刊》社以后,我还去拜访过她——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全国文联大厦。梅绍静愁苦着脸,对我说,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我则三年都没有见过老公的面了,咋办呀!我说很好办,你现在就端直下楼,走到马路上后,遇到的第一个男人,你就上前拥抱,你说,我是著名诗人梅绍静,请你抱一抱我。梅绍静羞红了脸,她说,我不敢!我叹息了一声说,那你就继续做梅绍静吧!
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谨以此祝贺《开放的大陕北》的出版,谨以此向延安开放大学的朋友们致敬。
中国西部文博会召开,昨天(编者注:8月17日)下午我去作了场演讲。今天上午,我关了手机,专心致志地完成这篇文字。已经是秋天了,云在天空疾走,蝉声仿佛一声令下,突然热闹地鸣叫起来。秋思起了,思念延安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