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8日
当心旅游贴上“研学”标签高价叫卖
    在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体验“吉羊拓印”

    白鹿原影视城研学教育基地,学生体验芸阁书院入泮大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因其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被称为“行走的课堂”。进入暑期以来,研学游伴随着火热的天气再次“升温”,名校参观、博物馆实践、自然探秘……各大景区和博物馆随处可见背着书包、穿着统一的研学队伍。西安,作为全国研学游热门目的地之一,暑期以来热度更是空前高涨,记者了解到,近日西安多家博物馆和景区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
  重文化、重体验 成为当前研学市场主流趋势
  入伏以来,西安迎来连日高温天气。在钟楼附近,一群身穿黄色队服的研学队伍不时吸引着过往路人的目光。领队段锦洺老师告诉记者,他们这支研学队伍共有40名队员,主要是来自贵州省贵阳市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也有个别初中生。这次他们的研学项目叫“长安穿越指南”,行程6天5晚,带领孩子们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地,深入学习和理解西安城的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这是我第四次参加研学活动了,我挺喜欢研学游的,不仅可以和大家交流互动,还学习了很多知识。这次来西安,我印象最深的是兵马俑,那些形态各异的秦俑特别威武壮观。”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告诉记者。
  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是通过“旅行”的形式开展“探究”和“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校外活动,把景区、博物馆、研学基地作为一个大的教室,边游边学边探究。因此,研学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阔视界、增长见闻、研有所学、学有所获,而且能够提升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在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的孝义学堂内,正在举办一场别具特色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3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不仅聆听了“羊文化”讲座,还体验了“吉羊拓印”。“大家在清洁后的瓦当上刷上一层层的水,直至水不再快速渗干,接着将宣纸平贴在瓦当上,用水喷湿,再用鬃刷轻轻捶打瓦当表面,让宣纸和瓦当贴合在一起……”来自博物馆的陈启超老师正在为学生们讲解吉羊拓印的制作方法和流程,同学们认识聆听、积极互动。据悉,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今年研学课程丰富,推出了“吉羊汉服感恩礼”“吉羊画扇”等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课程。
  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是西安不少研学场所的第一选择。以首批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的白鹿原影视城研学教育基地为例,这里推出了以关中文化、影视科技、爱国教育、劳动教育为核心的5大主题68项研学课程。参观陈忠实老宅、了解关中民居、体验田园劳作、制作bi佗ngbi佗ng面、体验芸阁书院入泮大礼、参观电影特效科技馆、观看《二虎守长安》……这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的特色课程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喜爱。
  经过对多家研学基地与研学机构的走访,记者了解到,体验拓印、田园劳作等实践类课程已成为当前研学市场的主流,每家博物馆、景区、研学基地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适合学生们实践和体验的课程。
  一位业内资深研学导师表示,相对于课堂学习,研学旅行之“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研学具有趣味性,也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在研学行程中,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反馈,老师和学生进行知识的双向流通互动,不是单一的输出,实践形式多样。最重要的是,研学课程基本都有动手环节,孩子们可以带走自己的研学成果,从而加深学习的效果。
  研学产品线路多 热门目的地预约难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今年以来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携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暑期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暑期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230%,7月研学游产品订单量比6月增长4倍。同程旅行数据亦显示,7月研学游搜索热度上涨203%。
  “暑期以来,前来咨询研学游的家长明显增多。关于研学热门目的地,西安家长们首选北京,其次是上海等华东城市,像是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都订不到票,足以证明今年研学游的火爆。”携程旅游某门店负责人马晓玉告诉记者。
  据马晓玉介绍,市场上的研学路线种类十分丰富,研学时长、目的地距离、活动强度等也根据不同年龄段或不同需求的客户进行了细分,主流团队的行程以5—8天居多。今年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暑假,与往年相比,研学产品的价格成为家长考虑的首要因素。“不像疫情前父母动辄花万元以上选择产品,现在虽然成交量上去了,但是单价并不高,今年最受青睐的研学产品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区间。”
  “研学游比普通旅行团多一些讲解和课程,孩子们可以在旅游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虽然花费较高,但还是希望让孩子参加。”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还没放暑假自己就为孩子报名了上海7日研学游。
  此外,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热门研学目的地,尽管都采取了分时预约、错峰参观的措施,但未来一周基本预约已满。一名研学导师告诉记者:“暑期是我一年最忙的时候,基本上每天要带3个团,每场讲解2个小时,吃饭、休息时间很紧张,下班之后甚至累到不想说话。”
  和博物馆同样火爆的还有不少景区。白鹿原影视城负责人田光辉告诉记者:“我们一天能够容纳万名学生同时入园体验,景区配备专业讲解员180余人。从年初截至目前,景区已经接待了10万多名研学学生。”
  文旅行业观察员肖远山表示,疫情后需求侧迭代显著,而供给亟须进一步升级。在其看来,研学产品在设计上,“学大于游”的特征不断凸显,而传统目的地和大型景区也与时俱进,根据暑假研学需求在做体验和师资等升级和转型,如在北京,故宫、国博、清北校园等知名IP都是研学产品的热门目的地,可充分挖掘创新主题研学内容,做出品质产品。
  研学≠旅游 研学市场需要更有效的审核与监管
  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发展迅速。全国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的相关企业,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将超过千亿元。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随着大量营利性机构涌现,也催生了研学市场乱象丛生,出现了像是研学机构资质欠缺、研学产品价高质低、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乱象背后,是不少家长和学生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国内的研学基本上都是打着研学的旗号,带着学生们走马观花式地去旅游,本质更像是一款旅游产品,真正意义上研和学的成分很少。”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推出研学项目的旅行社或第三方机构,还是在公众的理解中,研学旅行逐渐走向偏离。
  其实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之中。
  对此,陕西省旅行社协会研学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韩新告诉记者,“研学旅行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要有主题明确的课程,其主体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有着严格的收费标准。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借研学之名组织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暑期旅游团,有些甚至还不如过去组织良好的夏令营。这些实际上是把‘研学’的标签硬贴在‘旅游’上,用‘研学游’公开高价叫卖,这些‘研学游’与文旅部门提出的‘研学旅游’和学术界目前讨论的‘泛研学’概念等并不是一回事。”
  对此,韩新建议相关主管部门要及时引导社会舆论,不要混淆研学旅行的概念。基于其特殊的教育性质,教育、文旅等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对研学市场形成更严格的市场监管,包括研学游的宣传真实性与售后问题,更要加强研学团队资质审核与把关,完善行业标准,防止不安全事故、宰客等乱象的出现,对教育质量负责,对孩子的安全负责。
  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地已遴选出622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开发了6397门研学实践课程和7351条精品线路。“十四五”时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支持20个新增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2021年和2022年,教育部又认定了40个国家级校外研学实践活动基地。韩新认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研学项目时,要认准研学基地品牌和精品路线、精品课程,提高鉴别能力,以防上当受骗。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实习生 王凯 高心蕊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