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5日
品格与情怀 ——刘廷龙先生的绘画艺术境界
○ 陈明哲
刘廷龙 《太行屋脊》 纸本设色 68cm×138cm 2023年

刘廷龙 《古径高隐》 纸本设色 70cm×50cm 2023年

刘廷龙 《录戴复古诗》 纸本书法 47cm×69cm 2021年

  画之大者,品格为上,艺之真者,情怀第一。古人认为画为文之极,唯品格是其永恒的标准,而不是新与旧。今天,无论中国画在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上怎样发展,仍然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艺术品格问题,品格高下恰恰离不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怀,如何在尺幅之间展现自己那一片宽广无垠的精神世界,画者各有不同,所谓品格有高下,艺术无古今。
  廷龙先生的绘画作品敦厚、儒雅,骨气洞达,格高调古,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就其品格而言,是属于古人对中国画品评标准里逸品一类的。一直以来,廷龙先生不在新旧上求得失,而是在品格上求高下,坚守传统的笔墨语言体系,始终不为画坛的各类风气所动,一笔一墨风骨自现,无不充满着自信与从容。他的绘画品格首先得益于他坚实的书法功底,廷龙先生认为试图理解中国画固有的笔墨程式与精神内涵,就离不开对书法的探究,书画合道同源,笔墨千古不移。书法是中国画笔墨的程式规范,也是中国画笔墨的精神气质,更是中国画笔墨的生命本源。廷龙先生由书入画,窥得门径,继而登堂入室,是一条极正确而多数人又不愿意走的路,因为书法的锤炼需要无尽的寒来暑往。绘画的品格和书法息息相关,黄宾虹讲“画法全是书法”,一语道破天机。线条的运用始终是中国画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有书法意味的线条在中国画里同样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廷龙先生书法成就在全国享有盛名,融魏晋的雄浑与唐人的宽博于一体,成自家风貌,雍容静穆之中笔势翻澜,本心格局不让时彦。作画纯以书法用笔,线条力酣锋茂,凝重深邃,绝无妄生圭角、故作姿态者,体现的是他丰厚的书法修养和文化内涵。近年来,所作国画小品,更是泯灭了技法的痕迹,由技进道,画面趋于平淡天真。
  画家线条的质量不仅能看出一个画家的书法功底,品味画家的线质笔味,还能深度理解画家本人的心性品质,人品与笔性紧密相连。廷龙先生的艺术品格还体现在他君子之风的真性情,他出身行伍,做人不卑不亢,行事风清气正,为艺更是直抒胸臆,一任性情,或寄情,或畅神,或比德,每作画必有感而发,再题上自己的诗文俚句,追求的是中国历来文人画家所追求的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作品意境与品格会投射出艺术家的情怀,廷龙先生绘画作品迹象的背后蕴含了他毕生追求的笔墨内涵和人文情怀,这种情怀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勇气与自信。“画法常新,而尤不废旧”,黄宾虹认为画法的关键在于用,“用中法非旧,用西法非新”。廷龙先生延续黄宾虹这一绘画理念,一直以来坚持维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以自我文化为基础,坚守中国画笔墨的底线,从不刻意地为新而新。他执掌安徽省书画院以来,既强调从中国画的内部寻找突破,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又注重学术,关注当代。
  廷龙先生对中国画笔墨的坚持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我想这种情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价值与意义也会越来越凸显。艺术讲融合,更讲纯粹性,艺术虽然无国界,但有民族性,对中国画而言,它的土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今天有些所谓的中国画创新,看似百花齐放,其实大多数是没经过传统技法训练拼凑式的插花艺术,固然漂亮,但是它没有根,很快就会枯萎。令人欣慰的是当下还有一批像廷龙先生这样有着坚持传统文化艺术情怀的人,维护中国画的民族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廷龙先生珍视和坚持中国画自身的品评标准与审美价值,不断追索中国画自身的文化属性与笔墨内涵,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一种坚持文化自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