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4日
北莽原上老碗会
○ 边志学
  过去年代,北莽原上的“老碗会”很是热闹。
  冬天吃早饭时,张三端着一个“把把老碗”盛满满一碗小米粥,饭上面堆放着一堆用油泼辣子拌过的酸黄菜,端碗的手后面还夹了一个在锅灶下面烤得黄脆脆的玉米面搅麦面的馒头来到老碗会场,找一个地方蹲下;李四左手端了一“撇沿老碗”玉米糁子,右手夹着筷子,手指捏着锅盔夹油泼辣子,一边走一边咬口馍,以炫耀自己吃的是白面锅盔,来到老碗会场找一土台坐下;王五左手端着耀州瓷大饭碗,右手夹着筷子并端一小碟泼了油的红萝卜丝,菜旁边放了一个烤得焦黄的白面馒头来到老碗会场,穿过散蹲的人群,挤挤恰恰坐在庙门槛上;不一会就来了二三十人。
  人聚集多了,于是便开始东沟里扯到西洼里谝开了。既说地,又说天,说完塔钟说旗杆。这里是新闻的集散地,也是故事会,还是说书场,酸、甜、苦、辣、咸、涩、香,味味俱全。老碗会上一般没有妇女,极个别泼辣、开放又年龄偏大的过来女人偶尔也去老碗会溜一圈,但绝不会久留。莽原人家教都较严格,不许小孩端饭碗出门串,因此老碗会上可以没遮没拦、没边没岸地胡说浪谝,时不时地黄段子就冒出来了。
  张三讲霍去病赶鞑子倒看北斗的豪气冲天故事。王五讲班氏三兄妹著《汉书》、出西域的丰功伟绩,而且以班固兄妹为咸阳渭城人而喜得手舞足蹈,大加赞赏。李四把饭碗放在地上,讲起飞将军李广的赫赫战功,并说李广就是北莽原上人,而且骄傲得好像李广就是他爷爷似的。赵老大用筷子把吃完饭的空碗敲得当当响,打断别人讲话,高喉咙大嗓子喊叫着说:你们讲的哪一个比得过文武兼备、夜袭阴山、一举消灭东突厥、为唐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李靖将军?他就是我们咸阳人。平时赶集卖凉粉的老汉站起来说话了:你们说的那些都不足挂齿,只有我们的农业始祖后稷才是功劳盖世。他遍尝百草,教人稼穑,造福人类,创立了万世不灭的业绩。把这和你们所讲的只为一朝帝王的江山打打杀杀的英雄相比,真是有天地之别啊!后稷是哪儿人?他就是我们莽原人啊!为他骄傲吧!
  卖凉粉老汉话音刚落,木匠老汉插话说道:“我把你们考一下,谁能答上来谁就不愧为咸阳人。有一句话说‘终南万里多福地,咸阳自古出神仙’,那么咸阳出了哪些神仙?谁能说上来?”此时饭场上犹如“一鹞入林,百雀无声”,只听到“呼噜噜”和“吸溜溜”的吃饭声,半天没人说话。突然蹲在旮旯拐角不爱说话的思明站起来笑了一下说:“都被考住了?我只知道咸阳窑店的汉钟离和大卫村的王重阳两位神仙,其他的就再不知道了。”木匠老汉笑着说:“还是走南闯北的思明见识广,还有三茅真君弟兄三个,都是道家大师。”
  总之,村村寨寨的“老碗会”上,没人管自己碗里盛的是什么五谷杂粮,手里拿的是杂粮馍还是白面馍,就的菜是萝卜叶腌的酸黄菜还是红白萝卜丝或者是咸菜,但绝不在知识上输给他人。不管是高雅的还是粗俗的,以此显示自己乃是帝王脚下城阙三秦之属民。
  在这里讲的故事,说的闲话,无人究根,也没人问底,它像无根草,又像空中飘飞的羽毛,事过境迁,从不落下任何痕迹,因之谁也没有后顾之忧,都很满足。当被居住在这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又过着优越的生活所陶醉的时候,他们就忽略了长期生活在封建帝王脚下给人的思想所带来的禁锢和奴性的束缚,所有人吃饱了只图一乐,乐完了事。
  生活在莽原上的人们都有一种优越感,因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优越,古称“天府之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这里的人们有明理、诚信、敦厚、执善、尊重、勤劳、遵纪守法的品行,是中国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