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学习,于1965年3月正式入伍。
随后,父亲一行600余人乘坐二十多辆军车来到了西藏江孜。同年8月,印军不断在中锡边界挑衅,战事再次吃紧。
父亲所在部队奉命进驻亚东(西藏边境县与锡金交界处)。修筑工事刻不容缓,年轻力壮的父亲扛木运石,修战壕,挖地道及防空洞事事抢在前头。鉴于他的良好表现,9月份父亲光荣地加入共青团。作战期间,父亲经常帮助体弱的战友背背包,仅凭双手救出了困在坍塌山洞里的战友。他主动清扫战场、救助伤员,突出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1967年10月,父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来对印备战时,父亲被一块石头砸中了后背,待他苏醒后,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备战中,从此身体却留下了损伤。作为一名炮兵,震天的枪炮声给他的听力同样留下了后遗症,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听力愈发不好。1968年初春,父亲连队驻扎地后山起火,他在救火时又被烧伤,但他从没有因为这些事给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在一次中印战斗结束后,父亲发现少了一个和他同乡的战友,他顾不上吃饭就去找。他一边走一边喊着战友的名字,忽然隐隐约约传来微弱的“救命”声,父亲顺着声音找去,看见了几乎被炮弹封严的山洞,父亲毫不犹豫地用双手刨开了周围的土石,将战友一点一点从山洞里拽了出来,泥土和着鲜血沾满了父亲的双手。
由于家里穷,父亲没上过多少学,因此在部队上,父亲一有空就读书看报,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意思就积极向战友们请教。父亲很节俭,一件军装缝缝补补穿了又穿;父亲很孝顺,省下来的生活津贴全部寄回家里;父亲也很热心,经常帮助战友们缝补衣服。参军的六年里,父亲每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受连奖、两次受营奖,并被评定为二级军士,一直干到副排,后因奶奶过世,爷爷身体不好,他又是家里长子,不得已转业了。
1971年父亲转业后被分到宝鸡供电段略阳供电营,成了一名接触网工。他勤于钻研业务,不久就成为营中的骨干,业务比武总是名列前茅,他获得的荣誉证书一大摞,母亲把这些证书妥善保管,尽管几次重修房子,母亲都舍不得让它们蒙尘,这些可都是父亲的“宝贝”、母亲的骄傲。
家里的相框里至今留存着父亲在部队时的老照片,有好多次我都看见他把相框取下来,用干净的白毛巾一点一点地擦拭着,有时还默默地站在镜框前,神情凝重,我懂得那是父亲在追忆往昔的情谊和缅怀那些牺牲的老战友啊!
如今,饱经风霜的父亲已经年过古稀,他一生中不畏艰难的昂扬斗志、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积极向上的乐观品质时时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