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4日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连载
书房沟(39)
○ 李巨怀
  第十二章
  就在王茂德几个为了争书房沟的头把交椅绞尽脑汁,争斗一天天白热化的时候,帖礼志、王芸领着西安的十几个洋学生,一路呐喊着从西安步行来到了田家坡。整个龙尾乡随着这十几个洋学生的到来顷刻间就沸腾了。原来他们是为了宣传抗日,一路从西安沿着陇海线募捐来了。十几个洋学生为了省钱,晚上都挤在田家坡的车马店,睡的是大通铺,晚上冻得围着火炉直跺脚,可是洋学生们一个比一个兴高采烈,白天抱着募捐箱一个村庄一个村庄跑,晚上以大通铺为书桌,整夜地写标语,贴大字报,累了随便一靠就睡着了。在学生们似火热情的感召下,龙中县城的学生们在几个老师的带动下,也奔走呼号着加入他们的行列。可是孩子们的收获并不是太大,几天下来,除了十几个在田家坡车站羁留的旅客外没有几个人主动来捐款。孩子们嗓子都喊破了,就是没有大的效果。什么东北沦陷了,什么华北沦亡了,日本人丧尽天良呀,随声附和的除了县中的师生、龙泉完小的雷校长一行人、雍兴纱厂的几十个工人外,田家坡的百姓鲜有附和的。也难怪,开门七件事都成为问题的时候,老百姓谁还有闲暇顾及这些事情呢。就在帖礼志他们泄气窝心不知所措的时候,在龙尾乡隐居赋闲的抗日大英雄宋哲元将军,竟然领着两个卫兵来给孩子们助阵了。
  宋将军不但登高呼号,而且亲自带头捐了一百块大洋。宋哲元老英雄的忽然出现,使帖礼志他们的募捐事业一瞬间就发生了乾坤倒转。袁县长带着县府一班人马和县里的乡绅权贵们争先恐后地跑到了田家坡车站。一是看望悄然而至的抗日英雄;二是慷慨解囊,为抗日大业捐款。原来宋将军因内忧外患,借病赋闲暂时在田家坡休养一阵子,刚来几天的宋将军并不想惊动当地政府,但一看到孩子们广种薄收的无奈样儿才挺身相助的。社会上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就差那么一根麦草,你就是烧不开水。在宋将军的磁吸效应下,孩子们收获颇丰,在田家坡募捐的金额足有一千块大洋,比他们沿路一个多月的收获还大,这是帖礼志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天文数字。
  就在孩子们收拾行囊,准备明天去宝鸡的时候,帖家孝和帖王氏老两口竟然高一脚低一脚地找来了。在火车站广场,帖王氏一见到儿子,一下子就瘫倒在地,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号哭起来。帖礼志和王芸急忙上前搀扶,就在帖礼志弯腰低头的一刹那,没承想帖家孝手中的拐杖“嗖”的一声朝帖礼志头上抡了过来,帖礼志猝不及防,鲜血“唰”地一下从后脑勺流了出来。
  “你这个孽子,来田家坡好几天了,都不知道回家看看!”
  帖礼志并没有躲闪,他太清楚他那外刚内柔的父亲了。就在王芸傻站在帖礼志和帖家孝中间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的时候,王绅老先生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一把把帖家孝的拐杖夺下来,满脸的怒色。
  “帖家孝,你看你这个二疯子,看把孩子都打成啥了!”
  王绅老先生说着把帖礼志和王芸两个孩子揽在怀里。两个孩子大眼瞪小眼的时候,帖家孝指着礼志的鼻子又一阵痛骂。
  “你看你们两个不知礼数的东西,书都念到坡地里去了。还不叫爷爷,他就是咱们书房沟的大学士王老先生。”
  两个孩子怯怯地叫了一声王爷爷后相视一下笑了。王老先生从随从手里接过一个公文包递到帖礼志的眼前。
  “孩子,爷爷和你爸知道你俩风餐露宿干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们国家有你们这些热血青年,国家幸甚,民族幸甚,真是老天睁眼。日本鬼子亡我之图定是痴心妄想。孩子们,这是我和帖东家两个人对国家的一点儿贡献,我和帖东家一人五百块大洋。为了给你们捐款,帖东家把老帖家守了几百年的命根子红木古琴都卖了。孩子们,有你们在前方冲锋陷阵,我这把老骨头就放心了。真是难得呀,你们两个可得给咱们书房沟的桑梓百姓们长脸呀!”
  王老先生说话的同时,双手抱拳不停地向孩子们鞠躬。这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响亮口号声响起,在雷天星校长的振臂一呼下,全场几百号人一下子如汹涌的火山岩浆般沸腾了。
  王老先生在田家坡车站广场和孩子们群情激愤的时候,王大善人一家正围在厅房明间的方桌上吃饭。王大善人一脸的阴沉肃杀,泥塑般一动不动,全家人都点了穴似的停了筷子呆坐着。王郑氏一个人旁若无人地捻着佛珠半眯着双眼,全然不理会仿佛凝固的气氛。
  王文、王武两兄弟吓得埋头盯着脚尖,滚烫的臊子面热气吊线似的缭绕着。王武的腮帮不时地鼓起一个圆圆的嚅动着的疙瘩,满脸的馋吃相。王大善人的黑脸如䦆头挖土般拉着,平素淘气无羁的孩子们真真实实地吓傻了。
  帖家孝和王绅老先生的举动深深地刺痛了王大善人,帖家孝能把祖传几百年的老红木古琴卖了捐给那星辰般遥远的抗日,图的是什么呢?还有那疯疯癫癫的三叔,也一下子和帖家孝一样捐了五百块大洋,又谋的是什么呢?这两个人的诡异之举把他搞蒙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