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广东东莞一中学发布的新生入学须知提到,学生需缴纳4000余元校服费,引发热议。对此,校方回应称,这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共30—31件校服,且在服装品牌、用料上有所考究。最为关键的,这些收费经过了教育局和物价局审批,“是合理收费”。
真的合理吗?7月17日下午,东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称,针对群众反映的入学需缴纳4000余元校服费的情况,市教育局立即组成专项工作组赴学校开展调查。初步调查发现,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在校服采购程序、落实学生自愿购买校服方面未严格执行国家、省、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有关规定。对此,市教育局责成学校立即整改,健全完善校服采购程序,严格落实学生自愿购买校服的规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学校说经过教育局和物价局审批了,但教育局说学校并未执行管理规定。30多件校服有没有必要、值不值4000多块钱暂且不论,学校为何一次性报批如此规模的校服、主管部门到底有没有尽到审批责任,倒是更值得追问。
审批,先审后批。审的目的就是提前发现各种问题,比如到底审核了哪些内容;看到新生需要购买30多件校服的报告,在审批时是否觉察异常?30多件校服打包收费4000多元,不是小数目;倘若有100名新生,就有40万之巨。是审核时并不在意,还是根本流于形式走了过场?否则,如此违背常理的问题,也不至于成立工作组之后才发现。
校方一句经过了教育局和物价局审批,不仅推卸了自身的责任,反而把问题和矛头都指向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的审批权,岂能用来为校服违例背书?家长损失的是钱,职能部门损失的是公信力。前不久某高校“鼠头鸭脖”事件中,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拙劣表演及其严重后果,就在眼前,不得不慎。
堵上审批漏洞,对还怀有类似想法的学校,无疑是一个震慑。
作者:李霞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