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0日
视点
告别圈地惯性 打开文旅格局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风景区在瀑布、雪山等景点周边的道路旁修墙圈地、设点收费,有的地方甚至标识“禁飞无人机”。近日,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陕西侧)沿线的围墙被拆除,标志着颇受争议的“给黄河砌堵墙”事件得到了解决。
  围墙挡景,大煞风景!从安全性和保护性角度看,一些景区采取一定方式限制客流、保护景观,本可理解;壶口瀑布旅游区及时回应公众疑虑、妥善采取补救措施,也算为时不晚。然而有些景区景点围墙挡景的真实意图在于防止游客“蹭风景”,倒逼游客买票参观,以此来谋得门票收益。这些高高筑起的围墙抬高了游客观赏风景的门槛,令慕名而来的游客心生反感,有损当地旅游资源的“路人缘”和旅游业长远发展。
  一方面,作为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其管理和收费是有边界的。未经法定程序,景区管理方的权限就延伸到公路边,甚至围墙挡景、扩大收费范围,其合法合规性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围墙挡景本质上是圈地思维在作祟,体现了一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径。其根本原因是景区开发及运营主体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匮乏,缺少配置市场资源的专业能力。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发展要义在于聚人气。《“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对于坐拥得天独厚自然禀赋的风景区,要树立大旅游观、还景于民,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做强丰富的产品供给、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吸引游客。同时,还要关注农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群体的旅游需求,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旅游体验,让其安心领略“诗和远方”。
  优化消费环境。旅游发展必须关注产品和服务品质,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积极改变“门票经济”依赖、景区捆绑销售、商品漫天要价等违背市场规则的行为。比如,鼓励制定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补助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等活动,推出更多旅游惠民措施。正如杭州西湖景区,作为国内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旅游景区,实行免费开放20年,既提升了杭州的城市美誉度,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作为“依山傍水”的适应性经济,顺应自然山水格局,融汇地域风土人情,吸收优秀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魅力所在和出路所在。将当地的风土气息、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挖掘独特资源、拓展“旅游+”概念,方能为旅游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例如,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民宿、生态旅游;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等等。
  发展旅游业,要算眼前账也要算长远账,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社会效益账。围墙挡景不如还景于民,着眼长远和长效,凝聚合力,方利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庹亚男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