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堂展示最新一期的板报 王嘉宏/摄 在西安市西铁渭滨社区,有一位被街坊们亲切地称为“板报爷爷”的老人——杨升堂。现年83岁的杨升堂是一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热爱文艺的他当年在铁路系统担任车站值班员时就承担起了单位的宣传工作,退休后又开始义务为身边的社区编办黑板报,向群众传递党的好政策、宣扬先进文化,先后为40余个社区编办过精美的黑板报。
义务为40多个社区办板报
杨升堂16岁参加工作,成为原西安铁路局咸铜线段的一名普通车站值班员。年轻的他对写字画画很感兴趣,工作之余,经常在一些能写会画的同事旁“偷师学艺”,渐渐掌握了一些艺术字的书写技法。上世纪60年代,大部分单位的规章制度、宣传口号、横幅标语都是手写,而作为文艺爱好者,杨升堂自然地肩负起了所在车站的宣传工作。
杨升堂说,板报面向群众,必须每一期都精益求精、认真对待。“刚开始办板报,感觉自己水平不行,心里还有点自卑。后来越写越熟练,每一期板报一做好,大家都围到一起观看讨论。”
1991年退休之后,杨升堂跟随子女辗转西安多个小区居住,每到一个新社区,第一件事便是寻找小黑板办板报。就这样,朱北社区、向荣社区、自强社区、安仁坊社区、雅荷社区等40多个社区都留下了杨升堂的热爱与汗水。
2005年,杨升堂搬到西铁社区(现西铁渭滨社区)后发现,社区广场的黑板报居然是托给广告公司制作的。“啥?社区还要花钱制作板报!”杨升堂干脆和社区沟通,无偿揽下这个活儿。这一坚持,就过去了18年。
读报练字是每天“必修课”
几十年来,读报练字是杨升堂每天的“必修课”。每天早餐过后,他便拿出《求是》《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认真阅读,遇到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理论金句,更是要摘抄到黑板上。
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学习,杨升堂已经熟练掌握宋体、综艺体等字体。“记得当年新出了个综艺体,我觉得这个字体做标题太好看了,后来自学了快十年才基本学会。”杨升堂告诉记者。
板报不光对字体有一定要求,插图、排版也需要一定的审美水平。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杨升堂只要得知哪里举办书画展览,便会第一时间去现场观看,“我虽然年纪大,但热爱学习和进步的初心从未改变。书画出自名家之手为国粹,多看、多学对于我办板报百利而无一害。”
杨升堂说,办板报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一般一块板报大约有两三百字,内容除了时政要闻、文化艺术、便民服务等栏目外,还加入了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板报每个月出一至四期,遇到重大节庆还会出专刊。
随着年龄增大,杨升堂每次办板报都要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渴了喝口水,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家人也都很心疼,但拦也拦不住。杨升堂坚信:“只要我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办下去。”
如今,令杨升堂最开心的是小区里有许多自己的“粉丝”,也有很多其他小区的居民慕名前来。不仅在自家小区,搭乘公交、地铁的时候,杨升堂也会经常遇见小孩子亲切地喊他“板报爷爷”。
面对大家的赞叹与感谢,杨升堂很开心,却也很平和。他说:“我是一名老党员,但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知道群众最需要什么,最爱看什么,能为百姓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我的付出值了!”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青
实习生 王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