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艾草飘香,思念却被拉得很长很长……眼前浮现出每年端午,父亲早早地准备包粽子的食材,一家人齐上阵的场景。箬叶必须是亲自采摘、宽大均匀且鲜翠欲滴的,这样包出来的粽子个头均匀、清香四溢。糯米要圆形颗粒饱满的粳糯米,堆积在粽叶里紧紧实实,且煮出来口感软糯。最关键的是包粽子的棕叶绳了,现在包粽子的绳子五花八门,既好看又能区别粽子的种类。但父亲一直沿用的最原始的材料——棕叶,翠绿的颜色与粽子相互映衬,清香的味道共同翻腾,棕绳能在父亲的巧手下将粽子包裹得像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士兵。
食材准备妥当,大家呼啦啦围到厨房,争相抢活干了。父亲占据厨房的中心,将整袋粳糯米倒入大盆中,用泉水浸泡约摸一个小时后,娴熟地用笊篱舀上三分之一勺粳糯米,一阵涤荡,轻的杂物和谷壳从上面漂走,细小的沙砾沉到盆底,然后把淘洗干净的粳糯米装在另外的空盆里备用。几个回合下来,一盆粳糯米就换了个模样,白白亮亮沉在清亮泉水下的盆底候着;我们几个小孩子围在水池旁,用流动的清水一张张刷洗箬叶,箬叶上面有一层粗糙的细毛,稍不留神就会划得手臂一道红印,火辣辣烧乎乎的痛,洗着洗着一个个都逃跑了,母亲则笑眯眯地一边怨哉到还没有洗几张都跑了,一边拾起箬叶继续完成我们看似轻松实则费时豁拉手的活儿。父亲淘完米,又赶紧将紧密相连扇形的棕叶一批批撒开,然后用开水将其烫软,以增强捆绑时的韧性,一条条晾在筲箕里。
一切准备妥当,重量级的手艺闪亮登场。父亲用两片大小相似的箬叶尾与尾连接着,轻轻地在两边一弯,一个小漏斗就做好了,雪白的米粒经父亲轻手一舀,规规矩矩地就填满了漏斗。父亲用大拇指和食指将漏斗捏出三角形,箬叶的剩余部分盖上,粽子的雏形就出来了。另一只手赶紧抽出一根棕叶,一头用嘴咬住,顺着粽子的对角缠上两圈拉紧,打上一个活结,一只棱角分明绿色清香的粽子成功入锅了。哦不,这边母亲还得将多余的棕绳剪掉才算完工。
我们几个学徒在旁边,照着样子,怎么也弄不好这两片叶子和一把米,它们就像调皮的孩子东躲西藏,不是破了箬叶,就是撒了粳糯米。好不容易做出成形的粽子沾沾自喜,在捆绑时却用力过猛扯断棕绳糯米撒了一地,急得手忙脚乱。那边父亲已经几秒一个,装满了大半个锅。幸好,心灵手巧的大姐已经得到父亲的真传,要不,以前在老家端午前街坊邻居排队都想要等到父亲抽出时间帮忙包粽子的手艺要失传了。
粽子包好了,我们几个孩子欢呼雀跃,准备吃粽子咯!别着急,其实煮粽子才是真正的技术活。父亲将自己的成果摆放在超大钢精锅里,添上泉水淹没粽子,架上大火开煮!煮开二十分钟后,再用中火煮两个小时,并且随时得观察着锅里的水位,以免干锅就糟了。两小时后,将粽子捞出倒个位置,上面的翻下去,下面的翻上来,这样受热均匀,不会出现生熟不一致的情况影响口感。如果不急着解馋,再用小火憨煮一晚,那味道才叫美极了!
满屋的箬叶飘香,清香四溢,让贪玩的我们整晚似乎睡得更香甜。次日清晨,我们都是被这香味诱惑得早早醒来,急忙跑到厨房,剥开那绿色的箬叶,因长时间浸泡,从冷水到沸水的熬煮,箬叶的香气浸透到粽子的每一粒米里。轻轻咬上一口,黏黏的,糯糯的,箬叶的清香,糯米的芬芳,口舌生香啊。再蘸上父亲用花生、核桃、芝麻炒熟舂碎拌上白糖的刘大厨专用调味儿料,唇齿生香,余味绵长,那叫一个滋润啊!以至于三个五个不在话下,盆里的粽子山总能瞬间消失一大半。父亲担心我们吃多了不容易消化,赶紧十个一小袋分装,让给大姑大伯家送去尝尝鲜,不爱吃糯米的大姑总是笑呵呵地接过粽子说,你爸包的粽子好吃,又香又瓷实,我得尝尝。亲情的滋味飘散在这浓浓的粽香里……
宽厚慈祥的父亲一直用他的博爱护佑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今年的端午时节,我们都怕这粽子勾起我们的回忆,回避这敏感而难过的佳节,超市买回来的各种肉粽蛋黄粽豆沙粽都尝不出父亲原味粽的味道,那是缺失的父爱和温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