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9日
关注
故宫禁止商拍 让旅游回归最初的意义
  6月15日,故宫博物院发布了《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及《故宫博物院禁止携带物品目录》,其中有关禁止在博物院内开展自媒体直播、商业性拍摄以及禁止携带露营装备、行李箱等物品入院的内容,引起广泛关注。
  具体来说,自6月30日起,未经故宫博物院允许,不得在院内进行各类表演、宣传、采访、社会调查、宗教活动、售卖商品或服务、商业性拍摄等非参观游览活动。参观须知中还同时强调,禁止在博物院内演奏乐器、外放音响、长时间占用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
  随着近年来多部古装剧集热播,古装拍摄服务应运而生。故宫作为曾经的皇宫,自然成了不少人拍照场景的首选。有网友说,去一次故宫,一些热门景点周围,目之全是“太后”“皇后”“格格”“阿哥”。为数不多的当代人,就是在一边给“皇亲国戚”拍照、打光的工作人员。再往前走一走,大概率还能遇到几个对着落地三脚架上的手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古代人”,他们不是在直播,就是在卖货。
  同样是买票入院,拍照、摄影又是旅行途中的平常事情,乍看起来“去故宫拍古装、搞直播”好像没什么不对。然而,当普通的旅游留念变成扎堆的流水线式商业行为,600多岁的故宫还真招架不住。
  以火热的商业拍摄为例,因为需要携带大量器材、服装、工具,一个团队常常是拖着露营车、拉着行李箱“进宫”,规模颇为壮观。殊不知,首当其冲被这些装备伤害的就是故宫本身。
  据工作人员介绍,故宫内一些石子路面采用的是传统油灰嵌石子的工法,长期被露营车、行李箱的轮子碾轧、摩擦,小石子会松脱,地面图案也会变得不完整。此外,故宫有些过道、门洞并不宽敞,过大过重过长的设备通过时,容易剐蹭墙体,导致墙面被破坏或部分构件脱落。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见证之一,“保护”是故宫管理的根本前提。对可能威胁文物安全的行为说“不”,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其实,抛开身份特殊的故宫不说,各类野生商业行为已成为不少普通旅游景区的麻烦事。一来,直播、商业拍摄团队往往会长时间占据热门打卡点或绝佳拍摄位,使得景区资源无法被更多人分享;二来,大量装备、器械对公共区域的占用,不利于景区秩序的畅通,若是在通道等空间狭小处还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更不用说有的主播或拍摄团队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或追求出片效果,本身还会做出一些危险行为。
  相比于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过去常见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将景区视为私人直播间、摄影棚等现象无疑已是前者的“进化版”。
  外出旅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和侧重点,在多元化的当下,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不应忘记,旅游最被认同的本质是见识不一样的人和事,感受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比如,在故宫,凝聚了古人智慧和文化传统的文物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各个游乐园,能沉浸式体验光影和童话的世界是它们吸引大朋友、小朋友的秘诀。如若将这些场所当作背景板,把旅游变作为完成朋友圈九宫格炫耀的任务,那又和过去人们常吐槽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出游有什么区别呢?
  从这个角度看,禁止野生商业拍摄,说到底,是要让博物馆和乐园等景区回归应有的功能,让旅游回归它原本的意义。
   作者:龚先生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