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9日
父亲的节日
○ 付增战
  我从没有为父亲过过节日,当了父亲,也从没有过过父亲的节日。
  听说父亲节从西方起源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大家约定俗成地把时间放在六月份的周末,这样更可以很好地庆祝这个成年男性唯一的节日。
  但是父亲节却让我有不一样的感觉,这个节日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
  我的父亲是一个优秀的人,他刻苦求学,终于能够走出老家那片缺水的旱原,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行业内的专家人才,他也成为老家村子里走出的影响最大的人。父亲让我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起点,我曾对很多人说过,像我这样的人,年轻时学业不佳,头脑反应迟钝,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如果没有父亲,我有很大概率仍然待在农村,若是在农村从事劳动生产,很可能会饿死。一代人应该有一代人的事业,很多年里我都以父亲为榜样,背负着浓浓的家族荣耀,激励我不断前进的是不能让付家羞愧,不能给父亲丢人。这种情结经常让我陷入一种沉重与挫败感,因为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我满身伤痕,孜孜以求,鬓角染上白霜,血糖达到峰值,却至今仍然无法达到父亲的高度。
  身边无伟人。父亲在外人的眼里高大,在我的眼里却无比普通甚至落伍。他的衣着打扮、语言谈吐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不像一个国家干部,不像一个城里人,倒像是一个乡村里学究的样子。很长时间里父亲与我相爱相杀,父亲怨我轻浮,我怪父亲迂腐,相互不能理解却又相互充满期待,这也许正是中国父子之间的常态。许多人以为写《背影》的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相处多么融洽,殊不知他们之间长期因为封建礼教和个性自由产生强烈冲突,一直是一种冷漠沉闷的关系。中国人讲究严父,父亲始终要维持一种威严深沉的形象,中国的男人又不善于表达,所以中国的父子之间往往很难有效沟通,始终处于一种外表的紧张关系里。父亲对我的欣赏大概是在我三十岁以后,当我人生事业有了一些起色,我就成了父亲骄傲的资本,这种感情就像一头老牛看到自己的牛犊能够扬起蹄子撒欢一样。
  当我自己做了父亲,我深深地感到一个父亲对于孩子的那种不一样的情愫,孩子是父亲的希望,延续着流淌不尽的血脉,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一种从骨子里无法割舍的情感,这是一种守在眼前如获珍宝的满足,这也是一种远走天边依然牵挂的惦念。
  由此我也更加理解了我的父亲,他虽然从不当面表达对我的赞许,却默默地关注我的一切。他用不够强壮的臂膀把我托举起来,即使早已托举不动,仍然还用已经衰朽的身子想要为我分担。他甚至劝我放下一切,因为一个男人一生不光只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