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0日
洞见
文学批评不能“空对空”
○ 马忠
  文学批评要有针对性。读了2023年6月9日《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刘火的《真诚——批评的原点与初衷》,我对文中阐述的观点颇为赞同,也为作者谈及的事实心有戚戚。文章认为,文学阅读是“文本”转化为“作品”的关键环节,更是进行文学批评的基本前提。“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评论家们很多时候并不关注作品本身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只是以作品为引子,找一个西方理论武器,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切入口,甩开作品大谈理论问题、社会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文学批评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脱离作品的批评。
  没错,从文本出发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然而当下的文学批评界仍缺乏对文本进行精细解释的意识。君不见那些热热闹闹的文学研讨会上,不管是评谁的作品,有的评论家张口就来,直接把评张三的话搬到评李四的作品上。有些批评家的想象力则发达到不看作品就可以写出关于一部作品的长篇大论。我们一直强调的文本,不过是他们挥洒才情的“中介”和由头。这种脱离文本或者不深入文本的操作,正是导致蜻蜓点水式的、臆想化批评泛滥的原因所在。乍一看,这样的批评当然是“正确”的,但“正确”的命题未必是“真”命题,因为完全脱离具体指向,“空对空”,没有任何针对性,文学批评本身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伪命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包括了品味、质疑、鉴别、赏析和评判等多种活动,它显示的是对阅读对象的高低深浅、好坏优劣的评判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级状态,也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具体来说,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批评”,文学评论的写作对象是各种文学现象,主要是作品。因而,批评首先面对的是文本。对于批评家而言,他的一切关于艺术的思考和阐释,都只能从阅读做起。比如一个作品出来了,有没有什么新东西?或者是旧东西的“原画复现”“借尸还魂”?要想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绝不只是靠书本理论就能够对付的,它需要批评家进入那个文本提供的世界,通过作家的描写和形容,细致地品味和体悟作家的用心立意,而且务必“细读”,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
  我们强调文学批评有理有据、言之有物。表态只是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论证,进行“及物”的言说。而批评的及物就是要避免空虚的泛论,从文坛实际和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批评者既要尊重作者作品,又要尊重读者和自己。所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学批评的路径是从“实”而走,从文本中再创造,发现问题,促进文学批评的创新和进步。正如瑞恰慈所说,细读乃是文学批评之基础。如果文学批评脱离作品、脱离实际,就会成为无水之源,那么就失去了有效性,就成了跟空气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