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2日
本草之美
○ 李会贤
  幼年时曾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虽然那时的生活过得很清苦,但却见识了沟沟壑壑里太多的花草、虫鸟之类。放学后摘花、挖草、捉虫、逮鸟是我们最大的爱好,攒上几个星期后,我们便把这些东西拿到镇上的中药铺里去卖,得上个块儿八毛的,那种高兴劲儿特爽。几十年后,只因读了一部名曰《本草纲目》的巨著,让我的思绪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回到童年,回想起那些曾经见识过的花花草草、飞鸟爬虫来。
  何为本草?相传华夏祖先炎帝发明的农耕技术,解决了人们衣食之困,得号“神农氏”。但黎民百姓的日常疾患病痛却依然深扰无解。于是,神农氏便尝百草而定药,凡具有药用功效者命名为本草。藉此便有了《汉书》中“神农尝本草而定药”之记载。《本草纲目》则是由明朝李时珍在总结前朝各种有关本草知识的基础上,“考古证今,穷究物理”,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文稿。就在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却告别人世,没能目睹自己的心血问世。此书一经发行遂成中药学经典之作。全书共一百九十余万字,采用纲目体例编排,载有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收集医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每个药物均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详细介绍其产地、形状和功效,以及该药与其他药物合用时的配方。纲举目张,博而不繁,详而有要,一览便知。
  柴胡便是其中一味,也是我幼年时采挖最多的一个品种。此物喜欢生长在土坡上或废弃的荒地里,茎秆青紫硬直,叶子细长,绿中透蓝,七月开黄花,形状如小米。《本草纲目》中介绍:“柴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味苦无毒。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柴胡的根不大,通常有筷子一般粗细,刚挖出来时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清香,大约十天左右就会自然风干。对于柴胡的功效,书中如此介绍:“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咳润心肺。”“治劳热青蒿煎之用柴胡,服之无不效,热去即止。”难怪当年偶有着凉咳嗽、头痛发热的时候,大人们总会说:“拔点草嚼嚼吧!”我们就会把柴胡和青蒿含在嘴里,就像今天的孩子嚼口香糖一样嚼上几天,病就不知不觉地好了。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村人们时常会患疮疖,红肿奇痒,严重者甚至会化脓溃烂,但却从未听说过谁会为此去医院专门医治,倒是土法上马立刻见效——取蛇皮两条,火烧成灰,拌入炼熟的猪油中,敷于患处,不日即好。当年此类土法治病的事例在乡间十分流行,大家只知道这是祖先们口口相传下来的良方,却不知道究竟出自何处。那时,采集蛇皮也是我们最大的乐趣。蛇进入冬季后就会在干燥的土崖缝里或废弃的老屋墙缝里冬眠,开春后渐渐苏醒,蜕下外皮后爬走。一条完整的外皮就像一条蛇的模型一般,我们时常会为采到几条这样的“模型”而大呼小叫,高兴得手舞足蹈。近日再读《本草纲目》时,欣然解开了其中的奥秘:“蛇蜕,又名蛇皮、蛇壳、龙子衣。生于川谷、田野及人家墙屋间。”“恶疮似癞十年不瘥者,蛇蜕二条烧灰,猪油和敷。仍烧一条温酒服。即愈。”
  近年来得一友人荐引,我很喜欢饮食产于终南山里的野生姜,用之神清气爽,开胃宁神,以至于常饮不辍。每逢亲朋来访,更是必煮一壶,深得博爱,清香中开怀畅叙甚为惬意。近读《本草纲目》,方知此物正名为黄精,释名除野生姜之外还有数个别名,如米脯、救荒草、仙人余粮等等,皆为溢美之谓。书中如是记叙:“此物生山谷,处处有之。为服食要药,以其得坤土之精髓,故谓之黄精。以救穷而得功名也。根如嫩姜,俗名野生姜。凶年可与老少代粮,谓之米脯也。”那么,除了救穷、代粮之外,黄精还有哪些功效呢?“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黄精独用尚且有如此之益,若得其他本草配伍,则会更显其威。书中有记:“黄精、枸杞等分,日干捣末,炼蜜丸至黄豆大。每汤服五十丸,补虚精气,奇效良方。”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泱泱华夏,医脉精深。良相良医无缘攀附,仅一部《本草纲目》虽命医书,实该物理。瑰宝博物,够我终生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