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31日
父亲的影子
○ 庞博
  女儿刚学会走路时,我转业到了地方工作,从此,我们父女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女儿便成为父亲的影子。
  女儿仿佛与生俱来与报纸有缘。早在她刚半岁时,我便以《咬文嚼字》为题在报纸上发表随笔,“披露”她利用学步车驰骋客厅撕扯、吞吃报纸的“恶习”,我把她的这种行为戏谑为“咬文嚼字”。也许源于民间说法“女随父”的缘故,昭示着她的未来将与文字与报纸结缘。
  我在新岗位做政务秘书,兼任行业报纸的特约通讯员。每天忙于事务,只能在睡前才能静心读报纸。新闻业内有句俗语“谁写谁爱看”,要做个称职的特约通讯员,就要熟悉报纸的特点和内容。自从有了女儿的缠绕,能安静读报成为十分奢望的事。
  有一次,女儿闹着要吃肯德基。尽管我不太主张孩子吃油炸食品,但又拿她没办法。到了肯德基店,才发现外出换了衣服忘带钱了。女儿不依不饶,以为我骗她。我告诉她,我会变。女儿不信,我拿出3张稿费单在空中晃了晃,吹口气,煞有介事地说声“变——”女儿疑惑地睁大眼睛,却没有发现花花绿绿的纸单变成钱。我又带着女儿来到邮局,让她亲眼看到“花纸”是如何变成能吃上肯德基的钱。我这才告诉女儿,这是报社寄来的文章钱。两岁多的女儿第一次知道爸爸是给报纸写文章的人。
  在与女儿的交往中,要争取她对我从事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很重要,但她毕竟太小,需要时间。每当我拿着报纸看时,她抢过去也要看,但一个字也不认识,只好又扔掉。我想,能不能与她一起读报?女儿名字中有个“钰”字,她老记不住,倒是最早认识父母的名字,特别是认识我的名字。
  她知道爸爸在文物部门上班,对“文物”二字也非常眼熟。我告诉女儿说,凡是报纸上有爸爸名字的地方,就表示这篇文章是爸爸写的,全国有很多人都能看到爸爸写的文章;作为女儿也应该看看爸爸的文章,要是能从报纸上找到“文物”“庞博”这样的字可得奖。女儿总是找得很认真,首先找到的便是报头的“文物”二字,每次都能赢得好几个儿童贴片。
  此后,从报纸上找爸爸的名字成为女儿看报的主要内容,与女儿一起看报成为我们父女的日常必修课。为了能让女儿从报纸上找到更多的“庞博”二字,我的周末时间大多是带着她在采访和写稿中度过。后来,女儿的读报内容从认读报头的时间、期号、版面页码等数字,逐步到认读报纸上的日常用字,读看文物图片。女儿最爱看文物报刊“收藏鉴赏”版的精美图片,特别喜欢瓷器、三彩和玉器,她通过读看报纸认识了许多器物。
  女儿在幼儿园玩积木,小朋友嫌她搭得不好,不仅说她“真笨”,还说“肯定你爸爸就笨”。一听这话,女儿急坏了,立即反驳说:“爸爸是个聪明星,是写文章的,好多人都看他的文章。”女儿对自己的“笨”是自认了,但极力要维护爸爸的尊严。听了女儿的“告状”后,我总算有了一丝欣慰,在女儿幼稚的认知中,爸爸是不“笨”的,爸爸是她的骄傲和自豪。为了不让女儿失望,当爸爸的也就豁出去了。
  那年,家里人和部分亲友为女儿过四岁生日,当时我在外地开会,爱人请大伙到一家东北民俗酒楼吃饭。有个大妈指着门前两排民国时期的拴马桩问女儿:“你爸爸是搞文物的,你知道这些石头柱子是啥?”让在场亲友没想到的是,小小年纪的女儿竟把拴马桩讲得头头是道:“爸爸从报纸上给我讲过,这是古代人拴马的石头柱子,叫‘拴马桩’,上面还有猴子、小猪、小狗和老人头。客人来吃饭时把马拴在那些眼上,等他们吃饱了上不了马时,还可以踩着这个石头上马,所以叫‘上马石’。”一席话说得大家捧腹大笑。好几位曾多次来此用餐的亲友,竟是通过女儿才第一次知道“拴马桩”“上马石”的名称和用途。
  在我的影响下,女儿在“看报”“听报”的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一些肤浅的文物常识,增进了对我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她更加懂事、乖巧了,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当地报纸搞了一次小学生征文活动,女儿写的文章首次上了报纸,还收到了稿费。
  从事新闻写作30多年,我时时感到身后有女儿相随。
  我也相信,父亲的影子一直伴随着女儿,带她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