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梆子大会”上,著名演员何赛飞针对戏曲行业现状的一番含泪发言振聋发聩,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
“振兴戏曲真的不是喊的。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何赛飞在现场所提到的这位艺术家,正是晋剧演员张军波,他以一段《清风亭》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但其个人经历却异常坎坷——在省团工作五年依然是个临时工,月工资只有1500元,需要在演出之余跑网约车、送外卖来补贴家用。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个别演员的故事。传统戏曲流行一隅,受众固定、传播受限,基层戏曲演员迫于生计做兼职,或者转行的并不鲜见。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国家在传承戏曲艺术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为何还会存在为艺术倾尽心血却难以维生的情况发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以后封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正如何赛飞所言,如今一些院团对奖项十分看重,新编戏的创排很多都花费很大,但在评奖和评级之后,作品就被束之高阁,少有人知。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戏剧创作是为观众而存在的,而不是仅仅为了“拼奖”。因此,开拓传统戏曲新的表达方式,寻求新的传播舞台,真正走到观众面前,才会觅得“知音”,走向市场。况且,热爱戏曲的观众其实并不少,他们也期待能看到高质量的演出。
所以,有关部门除了要着力关注基层戏曲演员的生存现状,更要做好戏曲演出和观众之间的连接工作,把演出团体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培植好,让更多观众有戏看,让更多演员有戏演,基层戏曲演员们的生活和待遇自然也就会有保障,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才能一直“好戏连台”。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