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7日
陕西省政协召开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协商会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魏韬)“要在全民共享、提升服务功能、自然环境教育上做文章,要在核心保护、遗产传承、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将秦岭国家公园打造成‘美丽陕西的封面’‘中国生态的名片’。”5月25日,陕西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进行专题协商。
  陕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薛占海介绍,秦岭主体在陕西境内,秦岭陕西段涉及6市39个县,总面积5.82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省域面积的28.31%。目前,秦岭国家公园的建立,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创建秦岭国家公园这一举措,也开启国家层面对于秦岭整体性保护新阶段:2021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了陕西省《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2022年3月,国家林草局对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和实地核查。6月9日,国家林草局反馈,符合国家公园设立条件。6月13日《秦岭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经省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并按程序报送国家林草局。今年1月,省政府已向国务院报送设立申请及相关材料要件,目前正在推进之中。
  商洛市政协主席王宁岗建议,制定出台《国家公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定,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确保法律法规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一致。同时,针对自然保护区内禁止生产经营和群众生产生活受限等问题,制定出台补偿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和完善野生动物伤害保险制度、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邢成举建议,参考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做法,探索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对农户承包的集体林地地役权进行补偿。此外,在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内,大量增加公益性岗位,让更多农民转变为国家公园的一线保护者,通过公益性岗位,补偿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农户相关生计损失。
  陕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勇建议,整合秦岭丰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对3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8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并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传承“父亲山”文化内涵,延续秦岭历史文脉。同时,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顶层设计,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对标黄山、泰山、阿索斯山等国内外“双遗产”名山,实行全域保护和分区管控,深挖“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秦岭双娇(红豆杉、珙桐)”等自然资源与“中国宗教文化源地”“秦岭山水文学”等文化内涵,打造面向世界的大秦岭国家公园。
  协商会上,参会人员还就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机构设置存在一定困难、创建区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不够完善等问题进行梳理剖析,为高质量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贡献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