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公布了2023年的节庆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强调了博物馆在增进人的福祉和推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将博物馆与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及社会的团结包容结合起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用可见的文物记载着一代又一代逝去的光阴,呈现着一方土地的宝贵文化。习近平总书记5月16日下午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有博物馆机构5700余家,藏品数量4600余万件,是当之无愧的博物馆大国。可以说,正是这些文化遗存在中华大地上灿若繁星、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久远。博物馆成为时代与历史的镜鉴,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博物馆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昨天和明天、历史和未来,在这里相逢。良渚博物院里实证文明起源的展览陈列、故宫博物院里凝固时间的规模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对历史的叩问……一个个博物馆像一本本史册,记载着华夏文明沧桑辉煌的过去,拂去历史的尘埃,让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可见,蕴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而博物馆之所以吸引人,也就在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吸引力,更在于博物馆自身不断地更新独具的“语言”,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以“博物馆+”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5G、VR、AR等新技术融入其中。今天,也因新的技术手段、网络的传播效应,用户体验得以提升,会说话的文物、会说话的历史在博物馆里有趣起来。
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成果赋能人民美好生活。推出“云观展”“云赏国宝”“学游博物馆”等线上模式;推出特展、夜场、科普讲座、文创义卖等线下活动;深耕文博资源、细化受众分类,推出亲子游、研学游等定制化文博游产品;《国家宝藏》《博物馆之夜》等制作精良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博物馆融入人们的生活,就要不断创新求变,开发丰富的文化体验、创立多元立体的文化形态。而今,博物馆也在和社会产生更多连接,为人们审视历史与文物的价值创造契机,满足大众多样、个性化的需求,让藏在深闺的文物潮起来。
如今,逛博物馆正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从“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到开设热闹的“非遗购物节”,从“唐宫夜宴”直播到“只此青绿”演出,从“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到“何止八怪——扬州绘画三百年”在线体验……“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来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之旅。正如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有5000万人走进博物馆。在北京地区,故宫、国博等一票难求,其中,故宫“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逾20万人,每日接待量突破4万人。据统计,“五一”期间,北京地区博物馆共开放255场展览,接待服务观众148万人次。节假日不爬山不看海,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时髦选择。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只有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才能继承好文化历史遗产,才能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崇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更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文物对话,与时代同频,畅享美好生活、品尝更多幸福滋味。
作者:唐代远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