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5日
第一次看戏
○ 邢德朝
  我家在秦岭脚下,骊山北麓的穆柯寨。自小生长在小山沟,对山外的人和事知闻甚少,关于那些传统的戏剧更感稀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一个深秋,公社大院晚上要放映秦腔《三滴血》,放学不久,我听到此消息,在乡亲们的吆喝下,天刚麻麻黑便与村上的男女老幼,结伙翻越三公里的深沟,跑到公社的大院,等待着电影秦腔戏《三滴血》的放映。
  公社在一架山梁的下面,不远处是一个村子,那个村子叫业池村,村周边还有百亩茂盛的芦苇荡。夜晚月光下,只听到“唰唰”的风鸣声,而山前山后村子来公社看电影秦腔戏的少说也有七八百人,大人小孩,有自带小板凳的,有扛着长板凳的,提着装水玻璃瓶的,有的什么都没带,早早地爬上树梢,一边等着看,一边吸着旱烟的。总之,看戏时那势扎得可老咧。我与小伙伴跟随在大人们身后,看戏成了听戏,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那些小伙伴海拔不够,个子太小。我们在人群中东跑西窜,有时不小心踏踩了别人的脚,往往不是叫人家臭骂,就是被人家狠狠踢上一脚,但那倒不要紧,还是继续寻找合适的地方才能看到银幕。电影放映开始,人与人挤成了一疙瘩,后边总算空了许多,大家突然疯狂地向前跑,是立是坐,靠得紧的手从裤兜里都难以取出来。当然,也有人在放映不久就犯急却没有一点办法,处理不了水火问题,硬硬地等着尿了一裤子,但为了看戏,还是坚持到最后。秦腔电影《三滴血》的确好看,秦腔《三滴血》是陕西已故著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一部优秀剧作,始创演于1912年,1958年经易俗社和谢迈迁先生加工整理。1960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三滴血》,由孙敬、郭阳庭执导,刘毓中、陈妙华等主演。曾两次上京汇报演出,巡回全国十三个省、区,好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观看过此剧的演出。著名剧作家曹禺曾称赞这出戏是“秦腔之《十五贯》,简直可以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世界最为卓越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
  《三滴血》主要描写一个糊涂的县官晋信书断案不作调查研究,自信书本上“滴血认亲”的办法可靠,从而活生生地拆散了人家亲生父子,又使一对将要结为夫妇的异姓姐弟负屈含冤。这一出戏,唱段婉转、深情而伤感,一场人生悲剧展现在观众面前,公社院子看戏的还有不少老人,他们看着也骂着那荒唐的县官。
  农村人看戏,看得很细腻,从演员的台词到表情、曲牌、音节、板路,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平时各忙各的事,闲来饭后茶余,相互议论,相互交流,也相通信息,虽是山上山下,沟里沟外,但要是说起秦腔戏,那戏迷个个眉飞色舞,连说带唱,谈笑风生。就说眼前这场秦腔电影《三滴血》,不只是丢了大家的魂,而且是进行了一场活生生的人生道德修养教育课,尊老爱幼,莫贪富嫌贫、见利忘义。
  在公社院子听戏,那种情调我是从来没见过的,院子放映电影虽是夜晚,但很少见人大声喧哗、打闹,也有人说在公社看戏,不敢有其他不良行为,别让公社的干部给揪了出来。看来,老百姓很是懂规矩的。
  电影秦腔戏《三滴血》放映完的时候,公社院子的灯光一下亮了,你看那人头攒动,个个又争着挤出公社的大门,大门此时人流如潮水般涌出。当然,也有几位老者在房台上议论,一个说那戏说透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那些道义上的不良恶习,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一个说好人必有好福,好人虽是遭受了苦难及不公的待遇,但最终是要得到善报的,恶人、坏人最终是要得到惩罚的。古往今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老百姓是认这个理的。
  在公社大院看戏,虽然没有完整地看到画面,听全那优美的唱段、唱词,但那种感受是始终忘不了的,秦腔是老百姓最喜爱的文化形式,它以情以义传递了文明的火种。四十多年以后,我在省城西安文艺路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北大街的西安易俗社、东大街三意社等不少剧场也看了无数次的秦腔戏,可就没有当初那种深情。每当朋友们邀请我去戏院、剧场看戏,大脑里第一反应就是它有当年的电影秦腔戏好吗?一连串的反问在我脑海里展现。我上学时,曾经也唱过秦腔,上过大台子,现在没有当初那副好嗓音,但还是非常爱听、爱看秦腔戏,过去唱过整本的戏,学戏时一夜之间能背好多台词,并能领会那感情与动作,只是那些年饿得心慌,冷馍冷水吃了喝了,一下子把嗓子给激坏了。所以,与唱无缘,只剩下站在一旁看戏、听戏了。
  看戏,有时真来精神,因为看演员唱,唱得潇洒,唱得震撼,真像给自己仗胆,给自己放松,真要自己去唱,不论唱得好坏,只要吆喝一下,过把戏瘾,也心甘情愿地受着累。其实,细一想,那才真是人生的开心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