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4日
爱书人郭少艳:“书往后翻,人往前看”


  读书擦亮渴求知识的双眼,读书赋予认识世界的智慧。为迎接4·23世界读书日,本报采访了多位“读书人”,他们也许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读口味,但无一例外都把“阅读”当成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种体验。

  职业:媒体人
   年阅读量:30本+
  推荐图书:《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不如吃茶去》《认知觉醒》《人的疆域·卡内蒂笔记》《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的数字信息时代,郭少艳是少有的对纸质典籍情有独钟的人。每月三本书籍的阅读量,几乎占用了她下班后的大部分休闲时间。在郭少艳2022年的微信读书记录里,有将近100本书。其中,40余本书实现精细阅读,留下了1100多条阅读笔记。这百本书中,有散文、诗歌、历史社科书,还有学术著作。除了这些,她还从图书馆、档案馆借阅了大量关于神木的文史资料。采访时,她说:“我认为阅读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它并不需要特别呼吁。你有需要,就会去看。”
  郭少艳从小喜欢阅读,小时候家里订阅的文学选刊,曾为她创造了一片“天地”。渐渐长大后,书店和图书馆成了她认识世界的窗口。阅读于她,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工作后,她成为榆林神木市融媒体中心的一位主持人,镜头外的郭少艳喜欢独处,在书籍构建的那方天地里释放疲惫,解决困惑。“虽然上班比较忙,但下班后的时间是我的。我没有别的爱好,工作日的晚上七点到十点、周末双休日都是我的看书时间。我的大部分休闲阅读都是数字化阅读,在手机上看书对我来说很方便,微信读书可以统计阅读时长、随时做笔记,它推荐的书单挺好的,价格也比纸书便宜。”
  因为喜欢写东西,从2014年起,郭少艳每年会给自己规划一两个选题,业余时间围绕着陕北或者神木的历史文化做调研写稿子。她每年大量的阅读内容也围绕着这一两个主线展开。因为喜欢读书,郭少艳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前几年,因为想要了解神木文物景点的历史资料,郭少艳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书时,认识了一位旧书店的老板。老板也是90后,自己经营旧书摊,白天蹬三轮车到处收旧书,晚上回来给书籍分类并摆摊售卖。后来他们互相加了好友,经常聊一些旧书史料,渐渐她发现,旧书店老板和她的好几位研究文史的朋友都认识,也经常进行线上互动。今年郭少艳来西安开会,见到了书店老板,他如今已经有了线下门店,也加入了一个读书会。“后来就会渐渐发现,身边都是些爱看书的朋友。”
  从方言到汉画像石,从石刻文物到石窟壁画,除了查阅大量文史资料,郭少艳深入神木的角角落落,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让历史资料里的字句与大地上的遗迹共振应和,把看过的书都融进她的文章里。不忙的时候,郭少艳还会有一些轻阅读,比如看汪曾祺、林清玄的散文,毛姆、叶圣陶的书。“除了怡情悦志,我还想知道大作家都是怎么写普通的人和事的。阅读对我来说,是企求新知的过程,是避难所;书往后翻,人往前看。”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