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2日
爱书人李鹰:宁可三天无肉,不可一日无书
    阅读中的李鹰

  读书擦亮渴求知识的双眼,读书赋予认识世界的智慧。为迎接4·23世界读书日,本报采访了多位“读书人”,他们也许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读口味,但无一例外都把“阅读”当成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种体验。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这些来自生活中的阅读故事,希望能为同样热爱读书的你带来些许共鸣。

  职业: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馆员
  每年阅读量:50—100本
  推荐图书:巫鸿《黄泉下的美术》、茅海建《近代的尺度》、黄仁宇《黄河青山》、葛兆光《汉字的魔方》

  对于李鹰来说,书,就像她最知心的朋友。儿时在农村念小学,又是家中独女,别的孩子放学要帮忙做农活,而她家没地,回去写完作业之后有大把的闲暇时光。那时的农村阅读资源十分匮乏,课外读物几乎没有,所以每学期新发的语文书,她拿到手就会迫不及待地阅读,如果有幸读到一本中国传统故事连环画,会像宝贝一样爱不释手,倒背如流。
  真正开始持续深入阅读,是在李鹰调入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工作之后。初进文化馆,想要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新岗位,让她常有不安和焦虑,如何化解这些情绪呢?李鹰有属于她的办法——阅读。当她翻开书的时候,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书滋养着她,所有的不快和疲惫都消解了。
  时光流逝,阅读已成为李鹰多年坚持的习惯,也改变了她很多原有的认知。“人的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同时还有思维的成长和变化。带着思考去阅读,我们的视野不断得到扩张,也在不断地打破固有的认知,这其实也是思辨的过程。久而久之,你再遇到各种问题,解决的办法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改变,以前容易钻牛角尖,现在就会豁达很多。当我通过阅读接触的未知世界越大,就越能体会自己的渺小,才能真正懂得谦卑。”
  在阅读逐渐沦为快消品的当下,很多人谈到读书时,总说没有时间。有些人读书是带着一种“有所求”的心态,在李鹰看来,阅读不管是有所求还是无所求,只要愿意坐下来读书,就是一种进步。现代人做啥事都要讲究精准高效,如今也是信息过载的时代,生产知识的速度远远高于我们理解、吸收知识的速度,最重要的是学会在阅读中筛选、明辨,进而能独立思考,这需要每个人自己通过阅读的过程来逐步建立和改变。
  李鹰告诉记者,她平时爱读社科类、历史类书,她认为这些书其实非常有意思,现代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经历过了,读这些书籍,先贤们不但能帮我们答疑解惑,还能从中吸收到很多有启发性的养料。她建议:“如果觉得这类书晦涩难啃,可以由浅入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书,由此逐渐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比如我喜欢茅海建、巫鸿、葛兆光、黄仁宇、李泽厚老师的书,这几位老师不仅治学严谨,多年来一直沉潜于中国历史文化,为读者展示出极有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世界。”
  读书,已和李鹰的生活深度绑定。她说,如果工作不忙的话,通常一个星期能读完一本20万字的书,如果字数少的话,一个星期读完两本也不在话下。如果每天不翻几页书,会感觉哪里都不对劲。拿李鹰的话来说就是“宁可三天无肉,不可一日无书”。碰到一本好书,她就想要沉浸其中一直读下去。她接受采访时,时常向记者畅想自己读书的理想状态:随身带本书,随时随地想读就拿出来读几页。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