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5日
“绘事后素——西安首届原生绘画艺术展”前言
○ 邢戈
  《论语·八佾》:“子曰:绘事后素。”“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充分说明中国古代以“素”为先、以“素”为质、以“素”为美的古老传统。同样“原生艺术”在西方也是一个推崇“原生”、朴素的艺术概念,足见东西方文化在以“素”为美的审美经验上的相通之处。
  原生艺术实践自被学界发掘、重视以来已经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历程。1922年,德国医生汉斯·普林茨霍恩出版了《精神病人的艺术》一书;1945年,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创造了ArtBrut(原生艺术、质朴艺术)一词;1948年杜布菲又与几位艺术家一起创立了原生艺术协会;1972年,英国学者罗杰·卡迪纳又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局外人艺术”(OutsiderArt)的概念;2015年,策展人刘亦嫄创办了国内每年一届的AlmostArtProject素人艺术节。以上概念虽语种不同、译法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特指那些未受过专业训练、热爱并坚持艺术创作的普通人。原生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推介的理由众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独特的艺术性,原生艺术无疑是先在的充满真性情的质朴表达,具有“纯真之眼”的独特魅力,既是对“局内人艺术”的有力补充,也是对艺术制度的批判性力量。二是丰富的微叙事价值,人们通过微叙事方式交流、沟通,也通过它审视分享生活体验,海量的微叙事个案必将汇集成充满人性变量的时代文本。三是自我实现方式之一,发达工业社会是所有资源高度集中一体化的社会,个体不可避免始终处在资本的阴影之下,如何逃避单向度的重压,艺术也许是最后“抉择的机会”,是超越现实自我实现的方式。
  本次参展的十一位原生艺术家的作品无疑大都具备某种天然的实验气质,这种实验行为或许是无意识的,源于不可抑制的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可视化言说。实验性对于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的创新都是极为重要的,原生艺术的实验性首先体现在图式、构图的高度自由,因其“局外人”的特殊身份,故而不会受到诸如“宾主聚散”“黄金分割”等来自东西方文化长期延续的传统图式构图的影响,心无旁骛、如琢如磨的创作状态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效果,无意间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视觉景观。其次,在造型、色彩、语言等方面,这些原生艺术家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末经斧凿的稚拙造型、直接生辣的色彩呈现、无拘无束的笔触都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人们重新审视现实中的生活境遇,将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生存图景以绘画的方式大胆地展现出来。
  当下,大多数宏大叙事企图都不被信任,原生艺术家们天然没有这种责任与冲动,他们有的更多的是基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微叙事,准确来说他们活在各自的世界之中,欢乐与悲伤是每个世俗凡人每一天都在累积的心尘,如何感知、如何拂拭则需要借助于艺术的力量和勇气去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同时表达自己、超越自己。后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肉体与心灵之间无序、无奈的剧烈碰撞、纠葛得以充分的表达与宣泄,生活、生命借助艺术真正展开,突破单向度的困境,积极地自我表达,建构新的主体关系,这正是十一位原生艺术家们用作品带给我们关于精神生命的别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