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蒨 《都市丽人系列之一》 纸本设色 68cm×45cm
王蒨 《都市丽人系列之七》 纸本设色 68cm×45cm 一
近年治学修行,悟得一偏颇之理:百年新文化进程,包括新文学、新美术,等等,凡与时俱进之主流、主潮、主业者,无论其人本还是其文本,大多难免随时过境迁而不复为“主”,甚而废之,实则粗人干细活,“主”不到哪去也“专”不到多深。倒是那些游离于时潮之外的“业余”者,背尘合觉,本真而为,反而得了为学问为艺术的真谛、真义、真趣味,堪可慰藉平生抑或有补于史。故,至少在我而言,这“业余”一词,非但没有贬义,反而是一个私下看重的“位格”呢。
后来翻阅当代西人学说,欣然发现,也有专门指认当世文化境况下,“业余”反而是正道的说法。何况,西人先贤还有游戏中的艺术方是真正的艺术境界之名理为前例,如英国大诗人艾略特就说过:“诗是为安慰有教养的人所做的游戏。”
由此回头解读王蒨先生的“业余出手”,包括此次《艺海缀珠》的结集之作,确然为其本真生命的自然呼吸,且发乎于其文博专业唱和的游心于艺,进而借此安妥心斋、净化心灵、提升心境,成为一种润己明人的“私人宗教”,而绝不希求由此再“专业”出些别的什么来——说老实话,这在一切都渐变为钻营和生意之当代语境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
二
复品读《艺海缀珠》之具体文本。
按王蒨先生自己在本集“后记”中的说法,这些多年“任意而为”的艺术“履痕”,大体可分为临摹与创作两大部分,贯穿于其中的艺术脉息,则通和绘画、音乐、舞蹈和诗歌等元素,由此概分四卷集成。
卷一“时空的微笑”,为作者早年在美工团工作时,试着用毛笔画人物素描的习作集。其中特别之处,不但因物质条件之艰难所限,改正规碳铅素描为毛笔素描,且因人文环境的“荒芜”所限,所“描”对象,则全是从苏联画报上的照片“转借”而来,一种提前“后现代”式的互文仿写而借题发挥。有意味的是,即或如此条件下,作者还费心选择了从小姑娘到少女到老年妇女的系列形象,且大都“外星人”式地张扬着生命活力和女性魅力与母性光彩,构成一个特殊时空的艺术剪影,其笔墨挥洒间,见得灵魅也见得硬朗,读来亮眼提神。
卷二“高远的飞翔”,乃作者一组舞蹈速写小辑。其特别之处,在于以其多年习书瘦金书的笔墨语感,来勾画舞蹈中的女性形体美感,而且是一种想象中的“舞蹈自我”的演绎性速写,一种被自诩为“高远的飞翔”的诗意的速写。如此心裁别出得来之小品,线质细切入微而又洒脱自如,多有“体如清风动流波”之曼妙,再配以古典诗词有机唱和,读来别有意趣。尤其“新妆本绝世,妙舞亦如仙”一作,仅仅十五六笔,已是栩栩然如和风拂柳、疏影暗香,而余味袅袅。
卷三“寂静的风雅”,为作者仿写瘦金书所得佳作小辑。王蒨先生有言,称瘦金书有一种“入骨的风流”,可谓至理会心。先生学养博驳、爱好广泛,却千年穿越,独以瘦金书为书法课习而钟情深切,乃至“如影随形,相伴数十年”,既是一种仪式化的修行功课,也渐次成为其为学问、为艺术之精神底背,其中微妙,他人实难悉解。复细读其作,确然会心悟道、缘法理气,揣摩中感知,对话中表意,如师友之手谈,寂然风雅,而岁月静好,天心回家。
卷四“水墨乐章”,即为此前拜读过的那册《黑白世界》的修订本。中国水墨,因特殊语言材质使然,无论书画,皆重在写意传神不务“实”,所谓文人闲墨,诗家戏笔,却也千古不废,乃至成为中国文化基因之“指纹”所在。是以古往今来,凡与传统文化沾亲带故者,莫不或迟或早或专业或业余与之结缘而恋之痴之。于此,王蒨先生更是“可爱”,原本中式学养而西式情性的她,一时兴起,来个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以对水墨语言的个体感悟,再融会从事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的专业心得,转而实验水墨人体写意,以求“让世界经典的人体艺术在中国水墨的泼洒中显现出具有东方神韵的魅力”,一时别开生面而渐入佳境,成其最为得意之作。
三
品读完文本,转而再回味先生人本所然,自是越发豁亮明白,也不妨再啰唆几句为补。
大凡古今为文学艺术者,客观考量,无非“才、情、学、识、工”五能,五能修得圆满,则德全神盈,而“下笔如有神”。只是,若真要依了学理细加考究,五能之中,其学、其识、其工倒可修得,而“才”与“情”两能,却是秉性所由而天赋所得,后天修不来的,是以古人将其排在首两位。
如此考量,落实于具体文本以及所谓作品,尤其是汉语文学和中国水墨之书画而言,便有了人文精神为德而气韵生动为神的考究。得此德全神盈之灌注,无论写什么、画什么、塑造什么,以及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那笔墨语言中的精气神儿,总能透纸而出而感人至深的。当然,若再能配以学养、识见和功夫的技道和合,那就更上层楼而成就另一番境界得了。
故而,古往今来之汉语文学艺术,大体不离出于教养又能作用于教养的路数,虽也强调诸如匠心独运、法度谨严之说,但总是将人文精神之主体风神作首要标准来考量的,所谓戏笔、闲墨、诗余、文人书画等,无不出之此理。
如此,再读“业余出手”的王蒨先生,了然如此不专不工之游心于艺,且珍之、惜之、集之、传之,再出自名门熏染、家学传承及才情心性使然,为己之学,自得其乐,润了己也明了人,何乐而不为之?!
四
啰唆够了,回头解题结尾。
此序动笔前,仔细拜读先生大姐的图文,一时灵动,便有了“慧美双修、芳意归心”的题旨归纳,遂莞尔惬意,知道如此定调,可以顺理成章了。
其实说到底,一部《艺海缀珠》的结集,其最终的意义,或许主要在于重新提醒或专业或业余的艺术从业者与爱好者们:一切艺术,总归还是要出于教养而作用于教养,才是其筑基之处和价值所在矣!
而,大姐美善,先生慧雅,虽几多坎坷几多波折,到底得于教养而行于教养,且不忘生的乐趣在于美的照耀。一路走来,文化立身,艺术洗心,业余乎,游戏乎,慧美双修而芳意归心,大姐先生得其所然也。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诗人,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