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4日
西安交大40余名学生走进诗经里古琴博物馆上课
   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聆听一曲古乐,吟诵一段诗篇。4月12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40余名选修“古琴演奏实践”“古琴艺术实践与鉴赏”的本科生与博士研究生,来到位于西咸新区诗经里的中国古琴博物馆,开展“成荫琴室”系列活动之“诗歌八音,弦颂《秦风》”。学生们在这里漫游博物馆、吟诵《诗经》、听琴合诵,把博物馆变成“第二课堂”,学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经过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登记的古琴专题博物馆,诗经里中国古琴博物馆内收藏有1000余件藏品,其中1、2级文物300余件,分为“源起长安”“天下谁人不识君”“秦派百年”“左琴右书”“古法斫琴”“浩瀚典籍”等不同的单元。
  “‘文武七弦琴’形制在西周得以定制,唐代长安琴人曹柔创造了古琴特有的简字谱记谱方式,中国古琴发源于长安,兴盛于长安,长安琴人从古琴的形制、琴谱的发展、演奏的手势技法、琴学的美学思想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古琴博物馆馆长程刚从古琴“五弦”变“文武七弦”的历史讲起,向师生介绍古琴记谱法的演变过程。作为秦派古琴传承人和斫琴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程刚从选材、上漆、工艺等方面为师生详细讲解古琴制作的过程,并和同学们讨论“百衲琴”的制作方式,丰富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知识。
  在随后的活动环节,同学们在博物馆内“左琴右书”的书房展示间席地而坐,吟诵《诗经》。该校仲英书院的芦芸老师身着汉服,介绍吟诵的基本规则、方法和风格,并带领大家吟诵《桃夭》《终南》篇。“古琴演奏实践”的课程负责人梁睿老师用古琴伴奏,带领同学们现场学习并即兴演唱《关雎》。
  据了解,西安交通大学“古琴演奏实践”和“古琴艺术实践与鉴赏”是在该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开设的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艺术通识类课程,是西北地区同类高校中的先行者。该课程自开课以来,探索多种教学新形式,加强课外教育,不但与西安本地音乐主题博物馆联动,将课堂搬进博物馆,还充分利用校内各场馆作为育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4月6日下午,正值该校建校127周年暨迁校67周年校庆之际,在交大人文学院党委的组织下,50余名古琴选修课学生在交大田家炳艺术庭院,开展了一场古琴演奏实践课。庭院回廊有紫藤垂目,老师耐心讲解弹奏《阳关三叠》的指法,青石板上学生们身着汉服,静心抚琴。不少学子、老师,以及返校的校友在琴声的吸引下驻足欣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