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掠影,风吹稻香,将我带进那段温暖的时光。
那是第一次经历离别,爸爸妈妈把我留在老家,他们去南方打拼。七岁,是一个天真无知的年纪,我也不懂那是离别,只是觉得他们走后的小土屋变得越来越大,清冷而没有颜色。
深秋的午后,冷风有点紧,落叶在院子里打着旋儿,恋恋不舍地和树枝做着最后的告别,我愣愣地看着落叶发呆,想着远方的爸爸妈妈。奶奶忙完厨房的事情,颤颤巍巍走到我跟前,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然后拉起我的手说:“走,乖孙子,咱婆俩上炕看电视去。”我低头看着脚下的落叶,视野里红色布鞋的小脚跟着奶奶颠簸的脚步走上台阶,一跟就是三年。
奶奶会做很多好吃的,那都是外面根本买不到的。她喜欢给我晾苹果干吃。秋天,村里人都会叫邻里帮忙摘苹果,奶奶也不例外。乡里人厚道,工钱结完后还会送给邻居们几袋苹果,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浓浓的苹果香中。这时,奶奶就会拿出其中一袋最好的苹果,一个个放在手中反复摩挲擦拭,擦洗得那些苹果干干净净,像一个个闪亮发光的大红玛瑙,格外诱人。然后,她把苹果仔细切成一片片薄片,摆放在竹笸箩里,晾成苹果干。温暖的阳光下,我经常会假借在院子里玩的名义偷吃。还没有完全晾好的苹果干,表面有点焦黄,一口吃下去,软软的、弹弹的,特别甜,特别有嚼劲。我吃一口晒热的苹果干,像吞了一口阳光,嘴里是热的,心里是暖的。
在我津津有味享受晒苹果干的时候,我常常会在小土屋的方形小窗口,看到那个带着一脸责怪却又掩饰不住笑容的慈祥而熟悉的面孔:“你又偷吃,嘴馋得跟猫一样。恐怕还没晾干就被你吃完了。”
那时我在镇上上小学,奶奶因为腿脚不方便,每天上下学就由爷爷来接送我。虽说镇上一点也不繁华,但在有“会”(乡镇的集市)的时候也会有摆摊卖好吃的,比如鸡柳。在我们家乡那个偏僻的地方,这吃食是极为新鲜稀罕的,我常常会被那散发着浓郁香味的黄灿灿吃食吸引,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但就只那几眼,竟然被爷爷捕捉到了,他把三轮车慢下来,停在卖鸡柳的摊位前,操着浓重的方言问我:“吃这个不吃?”我迟疑地点点头。然后,爷爷就从容大方地捧回那个最大最香的鸡柳,我轻轻咬一口,外脆内酥,满口留香,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从那之后,只要我看一眼,爷爷就明白我的意思,我也就拥有了看一眼就能得到好吃食的“超能力”,这对于吃货的我,是莫大的幸福。
虽然那时条件很差,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好在上天温柔,让这么好的爷爷奶奶陪伴我。小土屋便不再是我一个人的孤独,而是一家人温暖的避风港。
时光掠影,风吹稻香,那段温暖的时光永远是我内心深处的慰藉。
(指导老师:袁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