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我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实施一周年,国家文物局在福建平潭启动水下文物保护管理宣传活动,旨在增强全社会保护水下文物的意识。
活动现场发布《保护水下文物平潭倡议》,面向水下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者,水域内进行工程建设的业主方、施工方,水域内从事交通运输、科学考察、潜水、捕捞等主体,以及普通社会公众,号召在任何时候任何水域发现水下文物或者疑似水下文物第一时间报告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携起手来,让水下文物世代相承、永续流传。
我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1989年颁布施行,是世界范围内较早的水下文物保护专门立法。为适应水下文物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国务院对该条例进行修订,进一步加强水域联合执法,为水下文物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修订后的条例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活动上介绍,《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实施一年来,我国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成功打捞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南海千米级海底发现大型古代沉船遗址。持续推进甲午沉舰遗址调查,实施山东威海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尤其是会同福建省考古部门,实施了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
福建省文物局在活动现场公布,2022年8月至10月,圣杯屿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共采集出水文物817件(套),以瓷器为主,瓷器全部为龙泉青瓷,为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另外,2022年5月至7月,调查福建沙洲岛元代沉船遗址,试掘出水文物478件,其中的竹制航海量天尺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把完整的宋元时期航海量天尺,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术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福建平潭是我国水下文物保护重地,2005年在这里开展了“碗礁一号”清代沉船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出水1.7万多件精美的清代康熙时期的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是我国第一次出水文物数量最多的水下考古,也让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2007年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打捞了我国第一次出水数量最多的元代浙江龙泉窑瓷器,填补了这一瓷器外销路线的缺环。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