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1日
山水画浅述
○ 项之瑞
项之瑞 《曲径方庭》 纸本设色 180cm×200cm 2022年

项之瑞 《武陵春·小庭调》 纸本设色 124cm×248cm 2018年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着大量优秀的作品以及完备的理论体系,画作与画论共同作用,使山水画发展走向高峰且延续至今。一代一代优秀艺术家、学者刻苦钻研创作,呕心沥血,不断将中国哲学与精神注入绘画创作中,从而使山水画时刻保持着强有力之生命力。
  山水画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中国山水画于魏晋萌芽,到南北朝山水画兴起,随之而起的山水画理论探讨也逐步有了成果。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万趣融其神思”,写生是寄情于山水,神韵是第一位的,恰恰验证了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为之盛。虽然已有宗炳、王微等专门山水画家,但就整体而言,山水仍多作为人物画之配景出现,而且“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带有明显的稚拙痕迹,这种状况从现今流传的一些南北朝时的石刻画及《洛神赋图》等画卷中的山水形象中可以得到印证!
  隨唐时期绘画题材较前代已有很大扩展,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艺术欣赏水平亦随之提高,反映自然景物的山水画逐步形成独立的画种。唐人著作中将绘画分为六门,山水列为其中之一。主要发展为宫廷绘画即青绿山水绘画为主,例如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千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到了五代、北宋发展更盛,相继出现了山水画巨匠五代的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董源《潇湘图》、巨然《秋山问道图》,北宋郭熙《早春图》、李成《晴峦萧瑟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踏歌图》、夏圭《溪山清远图》,他们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北宋范宽之作《溪山行旅图》体现了北宋山水之浑然雄伟气势。范宽就提出“一一写其真,一一写其神”“写山真骨”,强调对景写生、真情实感的重要性。郭熙《林泉高致》一书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文中不仅阐述了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提出了新的观察视角“三远法”即平远、深远、高远。经过反复酝酿以造成富有理想和情趣的意境。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诗歌摘句,有助于画家从中受到启示,极大地承接了文人画的开始。
  元代绘画不得不提以赵孟頫为首的集大成者的艺术贡献。赵孟頫书画皆有建树,绘画上取法唐及北宋,工笔、写意、重彩、水墨无所不能。在绘画上,他主张“古意”和“用画同法”,赵孟頫作画注意学习古人,也不忽视观察生活。他曾在诗中表露说:“久知书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其作《鹊华秋色图》得以表现。除此之外,还有高克恭《云横秀岭图》,元四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吴镇《渔父图》、倪瓒《六君子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明代绘画多盛行于文人画发展。元代文人士大夫对南朱院画不满,进而追湖唐及北宋传统另辟新路,使得南宋画风受到冲击而趋于消沉。明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推动了职业画家的活动,人才纷纷涌现。代表画家有浙派的戴进《春游晚归图》、吴伟《溪山渔艇图》以及明四家即吴门画派沈周《庐山高图》、文徵明《江南春图》、唐寅《山路松声图》、仇英《剑阁图》等。
  清代的绘画领域中,文人画创作仍占主导趋势,以山水花鸟题材为多,正统的文人画承董其昌之余,以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作为代表,而在野画家,则有安徽的萧云从、弘仁,南京的龚贤、髧残,山西的傅山以及明朝宗室出身的八大山人、石涛等人,他们在绘画上独辟蹊径,艺术成就最高。笔者较为欣赏“八大山人”,他所作山水,苍茫凄楚,剩水残山,抑塞之情溢于纸素,正如其题句所泄露的:“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表现了对亡明政权的眷恋。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及许多题画诗进行研究,以“一画”为纲领,叙述继承与发展,生活、修养、艺术创造及山水形象用笔、用墨、皴法、构图等多方面问题。
  现当代中国山水画仍在继续发展,随着社会架构的变化,山水绘画也出现多角度的发展,例如吴冠中、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赵望云、石鲁等优秀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时至今日,有何加林、张捷、王保安、方向、张谷旻、林海钟等优秀艺术家笔墨的新尝试。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山水绘画发展起于传统,发展于当下,辉煌于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