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8日
陕西省发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第2号预警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特别关注流感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宋光)3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教育厅获悉,根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省教育厅发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第2号预警。
  流感发病高峰有所延后预计将会持续高发
  预警称,近期冬春交替,乍暖还寒,早晚温差较大,是校园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峰期,陕西省自2月底以来流感发病数增多,主要以甲型流感为主,且以学校和托幼机构为主,全省学校和托幼机构应特别关注流行性感冒。
  受新冠疫情影响,陕西省2023年流感发病高峰有所延后,预计将会持续高发,且不断出现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暴发性疫情。各地各校应健全联防联控机制,主动对接属地卫健、疾控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做好疫情的联合调查处置;严格落实晨午检、缺课登记、病因追踪、病愈返校、疫情报告和卫生消毒制度,患病学生和老师严禁带病上学上班;依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年版)》要求,加强流感样病例相关症状监测,出现高热伴咽痛、咳嗽等症状的学生立即转至健康驿站或医院并隔离上报;积极开展流感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按照《陕西省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指导意见》“六大行动”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统筹精准施策,切实提升师生健康素养、健康管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良好氛围。
  重点关注新冠病毒感染和布病
  重点关注新冠病毒感染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数据显示,陕西省城市和农村均已过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由于部分学校开学复课调查发现既往学生新冠病毒感染率较低,同时随着出入境人员增加,仍需做好学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建议严格按照《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针对开学后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摸底调查发现既往感染率较低的学校,应加强学生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快速响应,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的宣传,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养成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
  陕西省持续处于接羔生产的旺季,农牧民与牛羊的接触几率增多,应加强防控布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重点县(区)中小学校开展布病预防知识进课堂的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师生防病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还须关注犬伤人事件诺如病毒等疾病
  预警还称,应关注犬伤人事件、诺如病毒等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食源性疾病。近期气温回升,民众衣衫逐渐单薄,暴露机会增加,各地犬伤人事件将会陆续发生,应提前做好防控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开展狂犬病危害及防治知识的宣传,做好师生教育工作。被猫狗等动物咬伤后,应尽快到附近规范犬伤门诊处置伤口并接种疫苗。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等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峰期,应继续做好防控工作,加强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学生勤洗手,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增强学生自我防病意识;加强食堂管理,做好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每日晨检工作,确保从业人员健康;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厕所、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开展食堂、宿舍、绿地等重点场所病媒生物防治;定期开展饮用水检测,桶装水、直饮水主动索证索票,定期做好饮水机的清洁消毒、滤芯更换和检查记录,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
  进入春季,天气转暖,植物开始生长,误食有毒植物、种子,食物保存不当导致霉变等,易发生食源性疾病,要进一步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严把食堂采购关,严格落实食品原料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严格落实食品操作规范,熟制食品做到烧熟煮透,生熟食品及其工用具分开存放或使用,做好餐饮具清洗消毒,强化应急处置和宣传培训,坚决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