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5日
理 论
陕西地方文化资源与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 陕西师范大学 张文华 曾小梦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对象为世界各地的二语学习者,学生母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可能会出现对目的语文化的不理解、不适应甚至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所引导的价值观应是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例如人类共有的传统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形式等。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的基因血脉,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类共同价值观在陕西地方文化中蕴含丰富。陕西地方文化可以为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陕西地方文化与课程思政建设有着相互滋养、相生相成的内在逻辑,陕西地方文化是课程思政的资源宝库,课程思政建设又促进了陕西地方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陕西地方文化的课程思政资源
  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陕西在史前到西周、秦汉、隋唐、明时期大量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提高国际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他们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宽容、恢宏深邃;留存于陕西的周、西汉、唐等朝代中西文化交汇的遗迹遗物,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井真成墓志等,可让国际学生感受中华多元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兼收并蓄;诗歌、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陕西传统优秀文学和艺术的熏陶,可以提高国际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青铜冶铸、建筑技术、雕版印刷术等陕西传统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国际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陕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受自然生态影响,陕西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陕北、关中、陕南三大文化生态区。秦腔、碗碗腔、汉调桄桄等地方戏曲,华县皮影、秦腔木偶戏等地方曲艺,剪纸、木版年画、泥塑、面花、马勺脸谱等民间美术工艺,葫芦鸡、bi佗ngbi佗ng面等饮食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陕西人民世代相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趋同。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利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国际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接受进程会较为流畅。
  陕西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陕西有延安革命纪念馆、瓦窑堡会议旧址、洛川会议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有杜鹏程《保卫延安》、柳青《创业史》等红色文学巨著,有《延安保育院》《文安驿——穿越道情》等极具艺术价值的红色演艺等。红色文化资源是陕西突出的地方文化优势,在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教育方面都是非常宝贵的课程思政资源。合理地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引导国际学生培养坚持理想信念,自力更生、勇敢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陕西地方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
  陕西地方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厚重、丰富、多元的陕西地方文化资源可为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琳琅满目且极富时代价值的资源。教师可以采用第二课堂的方式开展陕西地方文化实践活动,挖掘思政元素,寓人类共同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国际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审美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坚定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提高个人的诚信、友善、兼爱的修养,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
  陕西地方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创新。陕西地方文化的璀璨多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宽容、兼收并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陕西地方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国际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开放的学习心态和兼容并包的大局发展观。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学生接触陕西地方文化、接纳陕西地方文化,对促进其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陕西地方文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国际学生母文化的影响,逐渐自我完善和创新,并加快传统文化数字化的脚步,进一步实现繁荣和发展。
  陕西地方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可以培养知华友华的力量。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陕西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类璀璨的文明,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丰富的中外文化交融遗迹更是中外友谊的有力见证,推动了兄弟国家之间的情感认同。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可以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接受,使他们乐于在国际社会做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对树立和平友善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此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综合研究重点项目“国际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研究”(21JG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