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挖掘出土的文物,一本斑驳泛黄的日记,当记忆的闸门为我们娓娓道来四位青年因对信仰的坚守而谱就的壮烈人生时,《永远是少年》中有关青春的叙事便因信仰的力量而有了重量。
与国产青春电影屡遭诟病的、浅白流俗的消费主义青春叙事逻辑不同,《永远是少年》中四位革命者的青春之梦一开始便以震人心魄的现实抉择站在了家国一体、与历史同构的叙事新高度上。当影片中唐山交大人振臂高呼的百年铁路梦与旧中国广大民众,尤其是矿工群体苦难而非人的命运遭际相遇时,青春的选择、取舍便在虚实交替的斑斓影像中,沿着曲折前进的历史真实,朝着更为深邃宽广的精神之维寻找国产青春电影叙事新的向度。
有了信仰的力量成就青春真正的底色,《永远是少年》又在红色基因上显示出主创团队们独具匠心的创造。与以往红色电影常把叙事重心放在对历史必然性逻辑的揭示上,从而造成影片叙事繁复性、吸引力稍显不足,进而凸显影片立意与观众心理期待、接受间难以弥合的裂隙不同,《永远是少年》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中一个个早已载入中华民族精神史册的标志性事件鲜活地与四位革命者的青春之舞叠映在一起,真情却不滥情,还俗却绝不媚俗。
影片始终紧扣四位青年革命者艰苦卓绝的革命之路和坚不可摧的革命信仰这条主线,彰显党在青年先进群体中永恒魅力的同时,也通过残酷影像,如反革命势力的疯狂反扑、革命摇摆者的叛变革命等场景的匠心营造,以客观清醒的现实主义影像风格还原并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曲折与反复,在写实与写意乃至超现实主义等镜头的大胆切换中,大大增强影片吸引力、感染力的同时,巧妙地向当下主流观众传递出革命者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伟大信仰成就壮美青春”的磅礴价值动量。
影片《永远是少年》还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线索的取舍上体现了编剧、导演冯小宁的老到。作为曾经执导过《红河谷》《紫日》《黄河绝恋》等佳片的著名导演,冯小宁在《永远是少年》中并没有刻意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的喜好而加重健行与文婷的感情戏码。这段青春路上的“朦胧情感”可以看作是《小城之春》所蕴藏的“发乎于情而止乎于礼”的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又一次电影延续。而“文婷”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更体现在对她性格、情感、意志、信仰等的复杂呈现上。属于她的每一个标签——“上海”“知识女性”“革命者”等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意旨。与健行妻子安详的第一次见面,可以看作是带着东方大都会上海和历史古都西安两个不同城市气质的两位女性在文化上的一次和解。这一次,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成长起的一代青年知识女性却隐藏起了她招牌式的叛逆,显得如此内敛,那件量体裁剪后极具东方美学韵味的旗袍就是很好的象征。而在思想的洗礼和革命的漫漫征程中,文婷又通过英勇就义前那段与反动势力充满戏谑、嘲讽的慷慨陈词,不失风度又饶有趣味地“向死而生”,最终完成了崭新的民族国家之建立与个人自我价值之体认间的相互指涉。
(作者系西部电影艺术与文化品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