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2023全国两会进入第6天,其间,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界别的代表委员们从各自的角度积极建言献策,传递民生期待。以电影为载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统筹建设国家级的数字化“老字号”博物馆、加大对盗版小说App的处置力度、建议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文化领域的代表委员纷纷拿出“金点子”,共同探讨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
以电影为载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今年是来自河南开封的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者郭建华第16次上两会。
她认为,通过放映百姓喜闻乐见的法治电影,更直面高效地向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实现“文化惠民+普法惠民”双重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向百姓宣传法律法规,普及法律观念和常识,使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具成效。
郭建华深切感受到,法治宣传教育在基层和农村意义尤其重大,提升空间巨大。今年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郭建华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注重创新形式、增强实效,可通过组织创作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影视剧,拍摄更多以法官、检察官为人物原型的电影、微电影,或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等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度大、传播效果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渠道,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和传播效能。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如可设立法治宣传教育尤其针对基层和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专项资金,建立专门队伍、奖励创新举措、激发创新活力、形成长效机制,为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吴华侠:
统筹建设国家级的数字化“老字号”博物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前门都一处餐饮有限公司都一处前门店副经理吴华侠提出,建议老字号跨界合作激发消费新活力,统筹建设国家级的数字化“老字号”博物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吴华侠表示,老字号如何传承和发展,最根本的是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无传承不叫老字号,不创新没有新生命。把老字号与当代数字文化结合、与新消费模式结合,打造有品质、有趣味、有文化的消费体验。
依托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老字号博物馆的建设也应运而生,吴华侠建议,各家老字号企业可利用已建博物馆,以创新为源整合资源,同时发展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业态模式,促进“老字号”产业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文旅商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吴义勤:
加大对盗版小说App的处置力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义勤提交了《关于巩固网络文学盗版治理成果 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提案。
吴义勤表示,在盗版侵蚀下,作家的创作热情受到打击,诸如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等一批创新题材发展受阻,对整个数字文化产业造成不利影响。盗版平台还存在大量违规内容,文学审美和价值导向出现偏差,更有甚者为了获利还成为钓鱼网站的广告渠道,危害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和信息安全。
对此,吴义勤建议,第一,审慎调整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规则,避免增加权利人维权成本;第二,加强搜索引擎、浏览器等网络服务商的主动过滤义务,屏蔽盗版网站搜索显示;第三,压实应用市场的审核义务,加大对盗版小说App的处置力度;第四,加强科技反盗,建立高效的监管与司法联动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久:
建议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
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作出提案:建议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他认为,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应该将深入乡村生活、投身乡村振兴作为自己锤炼艺术素养与道德修养,积累创作素材与灵感的实践课堂。
王平久直言:“无论是演戏还是拍电影,都需要创作者体验生活、采风,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产出好创作。”
据中国新闻网、《证券日报》《中国电影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城市副中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