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一所中学出了一个“大招”治孩子的电子产品成瘾问题:签署《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履行。这份协议要求孩子周一至周五不碰电子产品,周末使用不超过1小时,而且让家长承诺自己不沉溺于手机,违规还要面临将电子设备交由学校代为管理等“处罚”。
不出所料,新闻下面的评论区快速站成两队:一队叫好,建议全国推广;一队喊停,堵不如疏。这两种声音,也是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两种典型态度。
“掉进手机里的孩子”,确实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现象。但是普通孩子处在正常的家庭关心和学校监管下,用到“断舍离”这样的办法,有点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什么情况需要“断舍离”?与影响生活、有害健康的事物划清界限。电子产品是有害事物吗?恐怕大家都能认同一个简单的事实:电子产品只是工具,是工具就有两面性,关键看使用者如何使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还将持续影响未来社会。在各行各业大谈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提出电子产品“断舍离”,恐怕欠妥。
教会孩子如何与电子产品相处,其实是教会他们如何与信息化时代更好地相处。管理管理,有“管”还要有“理”,仅仅管住孩子的手脚,把电子产品控制起来,没有用。还是要帮孩子理清楚,电子产品究竟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利用它来增强自己的能力,同时警惕它的负面影响,避免被工具异化,从内心建立起自我管理的规则意识。这种约束,才可能持久有效,让孩子终身受益。
当然谁都明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电子沉迷不是孩子的独有问题,而是今天社会全员要面对的现实。该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活得充盈而有质量?值得每个人好好思考。
作者:罕山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