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1日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陕西西安太平遗址等3项目入围
    秦汉栎阳城遗址三号建筑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2月27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32个初评项目经投票,最终有22项入围决赛圈。其中,陕西有3项进入终评,分别是:陕西西安太平遗址、陕西旬邑西头遗址、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
  太平遗址: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
  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是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发现的古遗址。自2021年3月起,考古工作者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截至目前,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累计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确认这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约4150年—3700年。环壕体量巨大,修建过程复杂,反映出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公共资源调配能力。遗址内发现居住建筑形式多样,表明太平遗址先民拥有高超的建筑技术、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遗址内发现了20座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的墓葬。以竖穴土坑单人墓为主,另有部分灰坑、灰沟埋人现象,对了解太平遗址先民丧葬方式与礼仪、宗教信仰、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质资料。
  太平遗址环壕——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显示出,太平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空白,为了解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太平遗址的资料弥补了这一核心区域文明化进程探索的薄弱环节。初步的考古工作显示,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以太平遗址为代表的客省庄二期文化,在区域文化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西头遗址:寻找“豳”与“京师”的关键钥匙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距泾河约5千米。
  1943年石璋如先生在泾河流域考古调查发现该遗址,称为“南头遗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该遗址称为“上西头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该遗址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2017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初步勘探,明确遗址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将新确认的遗址称为“西头遗址”。
  2018年—2022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5个地点。发现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共发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窑、房址、灰沟等各类遗迹40余个,出土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千余件。西头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为西头遗址商周时期聚落布局、人群构成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学材料,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索周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寻找文献所载“豳”与“京师”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
  秦汉栎阳城遗址:对古代都城的布局研究有重要价值
  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新兴、武屯街道。2019年以来在秦汉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核心区宫殿建筑的大面积连续性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我国战国中期列国都城核心建筑的重要发掘。
  考古清理和进一步的解剖发掘揭示,三号古城三号、十一号等建筑从战国中期建成之后,一直延续使用到西汉前期,建筑形制、布局未有改变。通过三号建筑东侧南北两台阶,存在着一条贯穿整个三号古城核心宫殿建筑的南北向轴线。作为目前考古发现并确定的时代最早的都城轴线,它的发现和确定对战国秦汉都城乃至我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研究均有重要价值。在三号建筑发掘清理出的诸如半地下建筑、厕所等建筑组成,在三号、十一号建筑等清理出的如空心砖台阶、大半圆瓦当、陶立管的使用等,是目前考古工作揭示出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考古实证,对战国乃至秦汉一系列高等级建筑的深入研究有重要价值。
  这些发现使公众对战国时期,特别是对从战国中期延续到西汉初期的从王国到帝国时代主要核心建筑的特点、形制和演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