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4日
聚焦汉中两会
  2月22日,汉中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市人大代表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记者一行就坚实履职、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集中采访了来自佛坪县、西乡县的市人大代表。2月21日,在政协汉中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汉中市政协常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红菊也就文物保护、文物内涵挖掘等提出建议。

  汉中市人大代表、佛坪县县长王晴
  扮靓“静美佛坪、熊猫家园”形象品牌



  佛坪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扮靓“静美佛坪、熊猫家园”形象品牌。
  要统筹治标与治本,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目标,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持续强化“林(山)长、河湖长、田长”三长联动,统筹抓好“五乱”问题整治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矿山生态治理、流域禁捕退捕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水土保持项目,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佛坪样板。
  要统筹保护与利用,发展壮大旅游首位产业。将立足生态本底,加快推进秦岭佛坪国宝旅游度假区、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旅游+”“+旅游”文章。加大山茱萸“食药同源”和“佛坪冷水鱼”产品研发力度,精心筹备“茱萸花海踏春游”、大熊猫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完善提升携程度假农庄陕西佛坪店配套功能,发展会展经济,加快构建“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元产品供给和多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把佛坪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同时抓好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汉中市人大代表、西乡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兵
  建设中国最美茶乡



  西乡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将创新开展“奋进西乡乡村振兴提升行动”,建设中国最美茶乡。
  要紧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锚定脱贫群众的收入增速“两个高于”目标,聚焦壮大产业和扩大就业“两个关键”,千方百计促进增收。要落实好西乡县确定的“以茶为主、药菌同步、稳粮促牧、林果多元”发展思路,谋划绿色项目,壮大生态产业,加大劳务输出和家门口就业力度,构建“半小时产业就业经济圈”。同时,把握示范镇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个重点”,抓点示范,统筹推进,建设“一户一幅画、一村一风景、全域大花园”的宜居宜业和美西乡。

  汉中市政协常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红菊
  坚持保护第一,彰显“汉风古韵”的城市底蕴



  2月21日,在政协汉中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常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红菊在《守护中华文明 传承汉风古韵》大会提案发言中表示,当前,汉中市文物事业正阔步迈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业态融合、全社会参与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同时也存在文物内涵挖掘阐释不够、考古研究力量薄弱、文物保护不充分,以及文物活态展示手段单一等问题。
  对此,徐红菊提出建议,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文物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努力破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健全和创新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撑、法制保障、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推进市县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队伍建设,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法制意识。
  坚持保护第一,充分彰显汉中“汉风古韵”的城市底蕴。积极做好秦岭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前期工作,抓好秦蜀古道沿线遗产保护。谋划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智果寺、青木川等重点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涉汉中市项目实施。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村落保护,配合做好东关正街历史建筑试点改造,不断提升汉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坚持加强管理,压紧夯实文物安全底线的使命责任。严格落实“四严”要求,夯实县、镇、村和文保员“四方责任”。开展文物安全数字化巡更打卡,推进文博单位高清视频与全市文物安全大防控平台互联互通,保持文物安全和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着力推动文物保护规划实施,进一步完善文物治理长效机制和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处置体系。
  坚持挖掘价值,深度阐释中华文明探源的宝贵成果。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建设龙岗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进南郑疥疙洞、汉水流域考古发掘研究,系统梳理汉中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完整清晰呈现汉中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深入挖掘刘邦筑坛拜将、稻渔综合种养等蕴含的时代价值,精心策划“兴于汉中——刘邦与汉中”等文物展陈,联合延安市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展览,讲好“汉中故事”。建立健全文物“四有”电子数据库,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
  坚持有效利用,持续注入“让文物活起来”的新鲜血液。推进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抓好张骞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改造提升,加大市县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力度,建立全民历史文化科普基地,构建博物馆发展体系。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建设陕南革命文物数据中心,加强文物资源统筹,策划提升刘邦筑坛拜将沉浸式演艺,提供高端定制化讲解服务,全力打造汉中文化旅游“城市会客厅”。
  坚持服务大局,做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公众教育、社会服务、旅游带动功能,加大开放力度,积极谋划“文物+”项目和文创产品研发,加强汉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毗邻地市文物交流互鉴,全力打造以“绿色循环·汉风古韵”为核心的文物对外交流“靓丽名片”,不断推动文物事业产业化、文物产业现代化。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杨春建 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