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 《华胥春韵》 纸本设色 200cm×200cm 2022年
谢晋 《中国风能》 纸本设色 34cm×46cm 2022年
谢晋 《中国光伏》 纸本设色 34cm×46cm 2022年
谢晋 《国之重器·深海一号》 纸本设色 34cm×46cm 2022年 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其悠远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不断滋养着一代代画家和文人墨客,使其在逐朝逐代的发展中浸染了一代代的人文精神,也正因此,山水画不仅仅是客观景象的描摹与再现,更是寄托不同时代人文精神的载体。中国山水画亦因此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
汉魏时期,山水画已有雏形,只不过是军事家作为地图使用。晋宋时,山水画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在画面上,自那时,山水画已开始萌芽,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山水画面貌,直至隋唐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门类。而宋、元时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当然,每一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理论,成为后代学习的借鉴,进而不断传承、发展、创新,生生不息。南朝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提出“澄怀观道”“写山水之神”,真正意义上确立了山水画的重精神性。朝代的更迭与发展催化着每个时期的画家,塑造着他们独特的思想品格,有些人因入仕不顺而隐逸山林,有些人因战乱而生发出浓烈的家国情怀,也有人参禅悟道、遁入空门,画家们内心的渴望、愤怒、忧伤、无奈,纷纷转化为精神内涵,注入笔墨意蕴,以畅神思。
南齐谢赫提出“六法”,其一为“气韵生动”;唐末五代初期画家荆浩也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一亦为“气”。故自古至今,凡作画者,当以“气”居首。“气”,气韵,精神,以笔取气,得其山水大体结构而取其势,也是精神的物化所致。古人作画,以得其趣,以寄神思。而山水画的魅力正是如此,观摩作品的过程,也是与作画者跨越时空精神交流的过程,画家将情感融于笔墨锋毫之下,每笔欲出,皆是画家对自然的诠释,也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如宋之理性而写实具象,如元之文人画盛行而写意于心。文人骚客提笔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赋予山水画文学之美。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山水画的创作也不单单是技法层面的磨炼,而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画面有了精神的涵摄才具有高度。从魏晋时期,画家们便在画面中融入了玄学、儒释道思想等,其背后所体现的哲学观,是进行山水画观摩时所应该着重剖析的,它蕴含着画家的灵魂。每一位画家所处时代的背景,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艺术创作的方向,也影响着当时艺术的整体发展方向。中国山水画理论与创作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和探索,一方面探古,一方面向新。其中蕴藏着中国博大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记录了千载以来的动人故事,值得我终身为之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