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滨 《卧看云烟落毫素》 纸本设色 180cm×31.5cm×4 2005年 江海滨,是一个比较崇尚高古简淡的人。自然里的人文地理风貌,他用笔墨述说,明洁、疏朗、空散,连时间都闻得到。他的山水是对于历史的感怀和新时期的倾诉与追问,他的作品渗透着真情实感和艺术个性。欣赏书画仿佛听一曲轻音乐,重点不在笔墨,而是由笔墨支撑纯粹的精神空间。当物象被转化为笔墨语言、艺术性和思想性,由此产生的感觉,体现着山水与山水之外人物情怀的格局与大气。山水是纯纯的心性,何形之山、何态之水都无所谓,只要能充分调动个人的文化质素及发挥笔墨的表现力,高度敏感地把握住心中山水的微妙感和随机性,从而达到自己如意忘形之期许。
江海滨用点线结合、块面层次,造就了内心和画面的统一,布局严谨处一如生命的段落,艺术而浓郁地呈现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他把自己的艺术个性体系作用于客观对象,去寻找赖以生存的传统及其文化根源。他致力于追求一种意气、逸趣,摒弃了自然山水的具象容貌,用心中之形替代自然之形,去寻求一种似不经意的心物合一。
这完全是一种不受物象之形或技法模式约束的心性山水。中国画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之。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先哲感悟于山水的智言。仁者是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在山水中陶冶。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所以高深,就在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紧密相连,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无法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玄妙堂奥。所以江海滨山水魂魄写真,不拘色相,保持自己的特色;云蒸霞蔚,绿树含烟,远山如黛,云烟不即不离,保持了山水里美学之境,沉淀出“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
在青年一辈画家中,江海滨的山水,注重用笔的苍茫灵动,特别是一些写生小品册页,用笔洋洋洒洒、纵横恣肆,用墨也能苍润厚重,恍兮惚兮、浑而有象,能悟得此中意趣者是十分难得的。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审美系统的基础。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演绎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古人将命运联系在天地山川的变化之中,是对自然界的深刻敬意。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滋润着江海滨,江海滨体会到中国山水的美学思想,创出风格独特的、自由而抒情的、一个超越了客观实体的意象世界。在变换复杂的空间构成和具有书法韵味的点线挥洒之间,一杯茶,一支笔,一个人,一面画墙,孕育了太多的收获。
张彦远谓:“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气韵生动”固然为首,但它是依据于笔墨、造型、色彩而存在的,以上诸要素的浓淡、干湿、缓急、疏密、聚散、呼应、映带,皆需要画家的周密布置、精心安排,通过这一系列手段的调动,“气”即从中而生。“气”者,玄而又玄,无形无相而又无处不在。“文以气为主”,绘画亦然,气清则生,气浊则死。江海滨倾心创作的山水图式,令人宛若置身于山河碧野,耳畔似回响起自然之声。
构图是中国画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谢赫“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他的激情附和着气韵流动,节奏跌宕起伏,去表现他所经营的主题。恣意挥洒的笔触与线条引领下,山石刻画繁而精湛,饱满神通,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游移于似云山烟树的意境里。
江海滨还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正是这种全面的学养,方促成了其富含文人气象的笔墨语言。他的作品呈示出的是传统面貌,但又由传统风格转向意向形态,即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借助笔墨,情感融入写心写意的味道,从而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冲突中求融合,使笔墨的情感张力达到和谐统一。
山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智慧,意是寄情,境由心造,情景交融构成作品的意境。江海滨通过皴法的灵活运用,让山岩有质也有逸,写意筋骨雄强,体现气韵生动的内涵。他胸有情思,注情入景,近观咫尺千里,远观不离座外。远山逸云或隐或现,虚实映动,体现了他追慕高远、寄情山水的思想观念。
(作者系高剑父纪念馆原学术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