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2月7日,陕西省文物局长会议在西安召开,传达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等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任务。
去年,全省文物系统在推进重要文化标识项目建设,加快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深化考古研究,聚焦重大考古课题,提升大遗址保护水平,发挥教育功能,实施文物惠民工程,推进大防控体系建设,服务外交大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陕西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议研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省人大颁布实施《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共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出台《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基本建设中考古工作管理办法》,各地积极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全国首个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建成开放,太平遗址被证实为夏时期大型中心性聚邑遗址,西汉霸陵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统万城、乾陵等3处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配合咸阳机场三期等开展800余项考古项目,抢救4.8万余件珍贵文物,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双赢”发展。
2023年,陕西要立足文物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办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创始成员国会议、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两个会议”,建好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三个平台”,抓好文物考古、科技保护、传播利用、专业技能、综合管理等“五支队伍”,创建好世界一流博物馆、世界一流考古机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国家一流示范区、文物科技保护一流国家平台、大遗址保护一流示范样板、对外交流合作一流高地、梯次结构科学合理的一流保护管理团队等“七个一流”,推动新时代陕西文物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此外,陕西要落实考古前置要求,提高文物行政审批效能;主动对接配合全省重大项目,做好协调服务、优化运行机制、整合优势力量,着力提升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质效,助力全省高质量项目加速推进。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遗迹研究阐释,更加清晰全面地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加快与中国考古学会磋商起草《“中华文明探源西安共识”意见书》。
拓展革命文物“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功能。贯彻执行《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高质量完成“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全面梳理总结,形成示范全国的“延安经验”。
今年,我省要紧抓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机遇,协调推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连接道路项目,构建“一院多馆”发展格局;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馆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进度,做优做精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展陈、运营等工作。要对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和卓越博物馆建设目标,提升以物证史和以物释史能力,策划推出更多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展览,探索形成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
深入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创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和实施模式,完善大遗址资源资产管理、文物保护投入、文物补偿、文物资源共享等政策,为构建大遗址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全面落实《部省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高质量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开展大遗址考古研究、价值阐释、规划编制、遗址博物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遗址中华文明标识地。
要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之中,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文物保护与城市文化、乡村振兴、民生改善、老区建设同步发展。推动我省尽快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方案》,用好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等文化IP,推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发挥文物外展精品工程的“金名片”作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