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8日
平安建设
榆林市处非办发布非法集资识别与防范指南
  近年来,频发的非法集资活动严重破坏了民间投融资活动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伤害了无数家庭。时值岁末,榆林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榆林市处非办)发布“非法集资识别与防范指南”,讲解非法集资概念,剖析非法集资常见“套路”,提升广大群众对非法集资活动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让大家度过一个祥和幸福的新年。本报摘编其中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一、什么是非法集资
  国务院《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和最高法《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公开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二、非法集资常用常见手段
  免费领取。在非法集资活动中,犯罪分子前期对投资人通过赠送小礼品、组织免费旅游等方式吸引投资人的注意,让人产生投资的冲动。
  高新技术。借助当下热门的新词汇以及新概念,也是非法集资的常见套路,比如打着“新技术”“区块链”“虚拟货币”“元宇宙”“NFT(数字藏品)”等幌子,编造“高大上”的项目,让投资者产生“机不可失”的错觉,一步步落入圈套中。
  名人背书。通过大量展示伪造的技术认证、获奖证书、名人合影等资料,获取投资人信任。用这些看似权威的表象,掩盖项目本身的缺陷,使投资人做出错误判断。
  三、如何拒绝非法集资高利诱惑
  面对高息“诱饵”,不要动心。非法集资的典型特点就是许诺高息回报,不要想着一夜暴富,就不会跌入欺骗者设计的陷阱中。
  面对老板“实力”,不要崇拜。不盲信公司注册资金雄厚,工商现在不是批准设立,只是登记认缴,注册资本数额不能代表企业实力。
  面对“官方”背景,不要迷信。谎称国企背景,在高大上的酒店开会,对于这种信息,可以多找几个官方网站查证一下,往往就能一目了然。
  面对熟人“热心”,不要轻信。面对熟人的好心和善意推荐,也要多长个心眼儿,多问懂行的人士,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盲目投资。
  面对违规吸储,坚决不参与。认清非法揽储等金融产品,谨慎投资。
   四、参与非法集资的法律后果
  非法集资人是指发起、主导或组织实施非法集资的单位和个人。非法集资协助人是指明知是非法集资而为其提供帮助并获取经济利益的单位和个人。非法集资参与人是指为非法集资投入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规定,对非法集资人,由处非部门处集资金额20%以上1倍以下的罚款;非法集资人为单位的,根据情节轻重责令停产停业,并对其法人等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和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构成犯罪的非法集资人,不再区分非法集资人和协助人、自然人和社会法人,按照集资金额和性质,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犯集资诈骗罪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规定,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按照非法集资参与人定性和权益保障,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所保护的法益是我国的金融秩序,非法集资参与人不定位为被害人,即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非法集资身披各种“马甲”,不断变换套路,虽然花样频出,万变仍不离其宗,只要我们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一定能“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远离非法集资。
   (胡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