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3日
故乡的味道
○ 陈长吟
  有人说祖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因为根与血脉相连;有人说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因为呱呱坠地的印痕十分重要;有人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亲情是人生最大的牵挂;有人说口音是哪里的,哪里就是故乡,水土是人成长的重要基因;有人说口味是哪里的,哪里就是故乡,饮食习惯最让人留恋。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我认同最后一点。
  一
  今年春天,我独自一人,悄悄地回故乡去了一趟。
  从西安搭乘长途大巴,在西康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三个小时,抵达陕南腹地安康城,然后又换乘中巴车,多半个小时就到了西路坝上的大同镇。
  我在镇东头下车,向北步行了半个小时,穿过密集的民居,来到新建中学(现为汉滨区新建高级职业中学)的大门口。
  四十多年前,从镇上到中学,沿途都是庄稼地。我们每天背着书包在田埂上、水渠边走过,曾发生许多浪漫的事儿。如今,途中已经房屋连片,人只能在街道中间穿行。一个地方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房屋的更新和增加了。
  今天是周末,老师和学生放假了,操场上,只有几个少年在打篮球。我在校内走了一圈,以前的几排教室是平房,现在都盖成了三四层的楼房,只有四周的围墙还是过去的,墙内长着一排枝繁叶茂的老树,那苍褐色的枝杈像长长的手指,高高地伸向天空,护卫着身后的学堂。校园此刻还在扩建,旁边的工地上能看到施工器械。
  我拍了几张照片,然后退出来。
  学校的前边是恒惠渠,渠里的清水欢畅地流淌着。
  我没有走来路,而是沿着渠岸往镇上绕行。现在正是农历的“春分”之后、“清明”前夕,水渠两边的庄稼地里,开满了灿黄夺目的油菜花,从眼前铺到山边,非常壮美。站在远处望中学,它处在一块高地上,周围全是油菜花海,像大自然的花环围着学堂,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听说新建中学曾经几起几落,由全日制高中,后来改成农中,又改成职业中学,近来有消息说要把城里的职中也合并过来,那么它将是安康市最大的职业中学了,前景可观。
  我前行了多半个小时,然后离开水渠,插向大同镇。
  在镇西头,看到了新建小学的大门。因是周末,大门紧闭,我站在门外,望了望里边的校园,干净整洁,肃穆宁静。我没好意思叫门进去,就沿着学校门前的路,走向镇街。
  镇街虽然拉长了,新房也建得不少,但仍然可以看出老镇的风姿。那满布的店铺、缓行的市民,现出当前的时代繁乐;那仅存的几间木阁楼,还在营业的剃头铺子等,映出昔日的生活气息。
  在镇上,我买了一顶草帽、一双草鞋(回来后挂在了墙壁上),又走进东头的一家小吃店里,要了一盘蒸面皮,一碗稠酒,坐下来用午饭。
  老镇的蒸面皮,香在调料上,那汁水由多种东西合成,浇进面盘,再放上一些芝麻酱,搅拌均匀,嚼起来满嘴生香,再饮几口五里稠酒,故乡的味道就回来了。
  
  我八岁时开始上小学,那是一九六三年。
  当年,新建小学的初小部设在镇东头的天星庙场子。
  天星庙是个旧寺院,还是旧学堂?我不大清楚。我们上学的时候,老房子只剩下最里边一个殿堂,高大宽阔,粗木头撑起,很有气势。前边的两排教室,则是新盖的,平顶简易形的。
  小学前有个很大的广场,广场边临河处筑有土戏台,镇上开群众大会在这里,县上剧团来演出在这里,老百姓物资交易也在这里。“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是动员会、辩论会、批斗会的场地,很热闹。
  学校旁边那条小河,是孩子们的乐园,下雨看涨水,天热去游泳,闲时去摸鱼。记得有年暑假,本镇的一个大学生回来了,还是位美女,她来学校这天,大家都纷纷去瞻仰,这位才女加美女颇有气质风度,与老师们谈笑风生,拉直了小学生们的眼珠子。那时的大学生啊,可让人羡慕了。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到镇西头的校本部上学。
  沿着我家房后的小水渠坎往西走,约摸十来分钟,就来到学校前方,过了石桥,就是操场,那时没有大门。校园的中间是栋两层楼房,木楼梯、木楼板,踩上去咯吱响,让人有点担心它的结实程度。周围的教室都是平房,这唯一的楼房是办公楼。二层有一间房子是图书室,我曾借阅过一本书,是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故事性很强,读起来像现在的武侠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可惜这本书后来让我弄丢了,那时管理不严,也没让我赔偿,一直挂在账上。应该说,我至今还欠新建小学一本书。
  楼房的墙壁上有黑板,每周需要更换内容。我是黑板报的负责人之一,找图案、编内容、组织版面,然后用彩色粉笔描绘上去。内容是根据当前形势写成小文章,或者顺口溜式的民歌体打油诗。我的正式文学创作从诗歌开始,可能与那时的训练有关吧。
  读中学,上大学,参加工作,此后很少回小学校园里去。但奇怪的是,我经常梦到那栋小楼,正在上楼梯,木梯板吱呀响,快塌了,一阵心跳便惊醒。这说明,我从来没有忘掉小学母校,并时常为它操心着。
  
  这次回乡,我在新建小学门口停留了数分钟,虽然没有进去,但能看到校园里边的大体风貌,应该说,比过去整齐多了,幽雅多了。我还看到大门上方挂着几个铜牌,有“文明校园”“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小学教育先进学校”等,我的心头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过后不久,突然接到来自大同镇的电话,是我认识的一位前辈教师,说要编写一本《新建小学校志》,嘱我写个序言。
  放下电话,我是又欣喜又不安。欣喜的是故乡没有忘记在外的游子,还把写序的重任安排过来。不安的是新建小学有百年历史,人才辈出,前贤众多,我作为其中的一个学生,该说什么好呢?
  无论怎样说,这份差事不能推托。
  我要说的,还是情义二字。
  情是感恩之情。一个人,不论你在外有多大成就,或者走得多远,都离不开最初的小学教育的知识铺垫,以及道德方向的正确指引。感恩之情应该人皆有之,它是人身的善性之一。
  在老师面前,在故乡面前,你永远是个小学生。故乡是一本大书,你需要穷尽一生来阅读它、敬重它,感念它。
  义是襄助之义。学生总是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成就各自的事业,承担各自的使命。可能岗位不同,职责不同,能力大小不同,但在母校面前,没有位置尊劣之分,没有品级高下之论,我们都是小学生。在母校需要的时候,金钱、物质、知识,甚至体力,不管多少,都是可以拿出来的本分。
  人生是漫长的,小学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第一块铺路石。
  历史是漫长的,一座小学就是一个地域的永恒的坐标。
  前贤远去,美德彰显;今人犹在,功劳自成;后生渐来,接班有望。我想,这就是校志出版的目的。
  故乡,游子还会回去。
  我们永远忘不了故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