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1日
热议
悬赏“单字 10 万”带来的思考
  近日,河南省安阳市举行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在前期组织释读基础上,分期分批推出未释读的甲骨单字,对于积极参与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最高可奖励10万元。“单字10万”代表着一种学术开放的态度和求贤若渴的期盼,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一字千金”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门学问的艰深与重要性,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人们的思考:面对甲骨文释读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亟待加强对甲骨文学术研究的支持,让该学科后继有人,促进迎来学术突破的生机,从而推动甲骨文释读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甲骨文镌刻在龟甲兽骨上,所记多为问卜事宜。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据传1899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因病抓药,从药中发现作为药引的“龙骨”上刻有划痕。敏锐的王懿荣经过仔细考证,确认这是商代卜骨,而“龙骨”上的划痕则是殷商时期的文字。
  这一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提前到商代。甲骨文作为现代汉字的前身,是探源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更是世界文明长河的璀璨明珠。2017年,甲骨文申遗成功,成为世界人民共同保护的珍贵记忆名录。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字左右,可识的在千字以上,仍余大量文字待后人鉴别考释。
  甲骨文的释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是事关文化传承的“绝学”。研究甲骨文需通训诂学、声韵学、文字学、金文学等,还要熟悉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学科内容,文字背后的意义非普通人盲猜可得,需要专业学者皓首穷经式研究。自甲骨文确认身份以来,在该领域研究中贡献较大者皆为治学功底深厚、对古文字痴迷的学者大儒。
  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王懿荣,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其散尽家财共收集甲骨1500余片,确认其为殷商文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广泛研习水利、算学、医学、金石、天文、音律、训诂等各种学问,收购了王懿荣收藏的1000余片甲骨,并扩大搜集,共获得5000余片甲骨,挑出其中精细者1058片拓印结集,成书《铁云藏龟》,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著录问世。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接触甲骨后,深感珍贵,大量搜求,“虽龟屑不令遗”,毕生收藏甲骨3万余片,确认甲骨出土之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并释读出甲骨文单字近500个。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用甲骨文考证《史记》,通过古文字探究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成为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
  从甲骨文学者的经历可以看出,甲骨文研究要有专攻冷门绝学的魄力、毅力和功力,有惜“字”如金的巨大热情。今天的学术界,应继承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更加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培养。2019年,时值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四川大学成立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返聘学科带头人彭裕商教授,面向全国引进人才,力求做精做深古文字研究。对甲骨文研究学者来说,一个字的破译,可能是一辈子的苦心经营。面对难以辨认的甲骨文考释工作,研究学者应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潜心治学,穷其一生而追求。国家和社会需要做的,是大力传播甲骨文书籍文本、影像资料,让人类的文化遗产不从青少年的记忆里丢失。
  作者:刘良慧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