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渭南分会场暨2022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在渭南启动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青)“渭南的非遗展品不仅美,还很有文化特色,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渭南看看……”近日,回想起在第十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不少参观者着迷于渭南的非遗展品,陕西省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颇为自豪。享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的渭南市,其文明之魅不仅体现在非遗之美上,更体现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新发展上,体现在渭南依托“文明之根”促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以传统文化润泽市民当代生活的成功探索上。
非遗项目不仅是渭南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更是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依托。渭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12项、市级311项,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有韩城行鼓、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等。在华阴,“大学生老腔剧社”“老腔团体”等诸多培训演出团队,常态化开展华阴老腔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活动,深受群众好评。
开展“送戏下乡”,以高台教化弘扬传统美德、宣传解读最新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和精神支持。渭南俗称“戏窝子”,有秦腔、阿宫腔、老腔、迷胡、同州梆子、碗碗腔等多个戏曲剧种,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渭南立足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为民、文化育民,不断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一系列“送戏下乡”活动。今年以来,白水县剧团进镇入村,将“一元剧场”从剧团搬到了村部、巷道、地畔边,在全县60余个自然村表演了《庵堂认母》《三娘教子》《四郎探母》《花亭相会》等40多个本戏及折子戏剧目。
推进高品质文旅产品的供给,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以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渭南是黄河、渭河、华山唯一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两河一山”自然地理标识和“华夏文明之根”历史文化标识。“黄河华山,家在渭南”是渭南正在着力打响的品牌之一,旨在用满满的文化自信推进高品质文旅产品的供给,服务广大群众。此外,渭南正在实施“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通过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关联形成“两河一山”特色文化数字记忆项目,彰显出为中华文化寻根、溯源、铸魂、追梦的独特探索。计划到2025年,渭南将全面完成“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戏曲振兴培根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教育工程、乡村振兴文化筑基工程、华彩渭南文化形象塑造工程,在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域做出独特探索。凭借着这些探索,今年10月,渭南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检中,获评“优秀”。
“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在立足实际的探索中,实现传统优势与美好未来的完美对接;在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中,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凝聚力量。”渭南市文旅局党组书记马小红表示,渭南将继续把文化资源优势与凝结在老百姓文化血脉之中的自信与自豪,转化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渭南探索;高质量完成示范区创新发展100项重点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用闪烁着中华文明智慧的特色文化产品,为全国贡献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渭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