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7日
天生傲骨不媚世 ——漫谈尤无曲画松
○ 远山


    松月砚拓片(尤无曲画 尤其伟刻     陈半丁 王个簃 秦曼青等题)

    尤无曲制作的曲园盆景《黄山余韵》

    《荣宝斋画谱二一九辑(尤无曲绘松树部分)》

    尤无曲《古松》纸本水墨    181cm×48cm2004年

    尤无曲《雾松》纸本水墨     181cm×48cm2004年

    尤无曲《古松》纸本水墨     126cm×45cm2004年

   尤无曲(1910-2006),江苏南通人。20世纪诗、书、画、印兼善的文人画家,还精通园艺。5岁开始画画,一直画到97岁。他是生于清末、生活到21世纪的传奇艺术家,被誉为“将中国文人画传统火炬举到新世纪的薪火传人”,其绘画艺术受到过吴昌硕、陈师曾、黄宾虹、陈半丁、齐白石的影响。新世纪初,尤无曲的“笔墨水融”艺术观和泼写结合的新画法,将中国画用水的实践提高到和笔墨一样的高度,开创了新水墨时代。

  尤无曲小时候体弱多病,七八岁时有花匠来家里剪扎盆景,他就在边上看,花匠走后他就试着扦插花匠剪下来的枝条。南通地区是小叶罗汉松的产地,童年的尤无曲就和松结下了不解之缘,育松、养松的习惯贯穿了尤无曲终生,滋养了他的身体与精神。
  松是中国山水画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文人精神灵魂的寄托。尤无曲14岁曾临摹郎世宁的《百骏图》,神态各异的马在松林中或嬉戏或奔跑,画马和画松已见功力。尤无曲作画之砚也和松有不解之缘。1940年,他在上海得到一方紫端砚,砚上刻桃李双树,树干为缘,实为池,因势构象,颇具巧思,但惜乎刀工简陋粗俗,尤无曲遂与善制砚的大哥尤其伟商量,请他就其池凿月形,易桃李而为松枞。尤其伟改造后的砚枝叶交错,极饶画意,较南阜松月砚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尤无曲赋诗纪事曰:“巧合奇缘片石逢,重施雕琢倍玲珑。老天助我丹青业,似亦怜才到画工。”尤其伟又跋诗一首曰:“桃李芬华仅一时,何如改作岁寒姿。鳞柯十丈阴千尺,明月清风好护持。”此砚刻成后,正好陈半丁自北平来沪,受托题“无曲制画之砚”,严惠宇先生题“古月松风”,后秦曼青于砚侧题:“明月松间,清泉石上”,再请王个簃题“松月”二字,小小一方砚,集六人之精神,文人雅趣尽显其中。这方松月砚一直跟随尤无曲,颠沛流离的年代也始终不离。晚年舍不得用此砚作画,只在画扇面时,才取出研一点珍藏的古墨,一张扇面画完,研的墨全部用完,趁机亲近一下松月砚。
  1952年,尤无曲从上海回南通后,大力培植花木盆景,主要品种是五针松和小叶罗汉松。他从育苗开始,养护剪扎,到盆景成型,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尤无曲对松的生长规律了如指掌。在养育花木盆景的过程中,花木的形态、疏密、聚散、曲直、散露、远近、纵横、枯荣、色彩等渐渐融入心灵,成为尤无曲绘画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尤无曲诗云:“童颜不老翁,坐对五针松。缘结诗书画,灵犀一点通。”培植花木和养育、修剪盆景是尤无曲的独特艺术实践,是他掌握自然灵性的特殊渠道,也是尤无曲绘画得自然之道的秘诀之一。
  尤无曲大量以松为题材的创作,始于“文革”后期,那时各方面环境都宽松起来,很多人向尤无曲求画,他有意识地画松、梅、柏、石等花卉树木,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画山水画很费时间,来不及应付求画的人;二是尤无曲在医学院画了二十几年解剖图,退休后想在绘画上有所突破,画松、梅、柏、石可以放松用笔;三是画松、梅、柏、石锻炼用笔的骨力,提高功力;四是了解松、梅、柏、石的习性,画起来得心应手。
  尤无曲70岁后三上黄山,身处黄山仙境,勤观细察,静思深悟,顿然开悟,得到灵感:黄山神韵从水而来,水就是黄山的灵魂和底蕴。他以水为突破口,创造出他独有的“泼写法”,开始了“古稀变法”。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奇松为四绝之首。初上黄山,画了几本写生稿,其中一本专画的黄山松,这些松树或雄健,或飘逸;或浑厚,或清润;或怪异,或凝重;或灵秀,或幽深……笔墨酣畅、遒劲、苍秀,构图明快、清新、自然。
  尤无曲曾在黄山带回不足半尺高的松苗培育十几年,剪扎造型成盆景,并作诗纪念:“大快余心事,黄山得一松。盆栽饶古意,仍是悬崖风。”他对黄山松的深情由此可见一斑。尤无曲不满足于手写生,更看重心写生。他说:“对景写生固能得其形,然而中国画尤贵乎神韵,会心之记忆为第一要领。”“会心之记忆”,就是“心写生”。所以他说:“第二第三次上黄山,几乎没有动笔,只是去看,去感受,让黄山精神与自己的精神统一起来。这样我心中的黄山就能层出不穷移到画中来。”心中的黄山,是“心写生”而来,黄山松也是这样。尤无曲时时回忆,想念黄山、黄山松。他有诗云:“十七年前事,黄山得一松。”“不见黄山年已久,挥毫泼写黄山思。”“不见黄山十七年,黄山时刻在眼前”……黄山、黄山松融化在尤无曲心中。“古稀变法”后,尤无曲的山水画风貌大变,画松风貌也大变,三上黄山后的作品,得天地灵性、山川神韵。
  “似八大,非八大,有意无意之间”,这是尤无曲一幅画的款识,其实不仅仅八大山人对尤无曲画松产生影响,马远的“瘦硬如屈铁”,子久的简远,云林的幽淡,仲圭的沉酣,王蒙的深秀意韵,沈周苍劲中见含蓄的风貌,在尤无曲画中均有显现,但又非原貌,已被尤无曲心灵融化。似,是继承,非,是创新,有意无意更是自然,博采众家和融合自然,都是尤无曲艺术的内涵。
  尤无曲笔下的松,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清泉石上流”,崖下有泉、泉上挂松,响彻长空,树成飞势,叶叶成风。松石泉三位一体,石居高而下部虚出,泉色淡,妙在有无间。连通上下,构成整体,只能是松。石、泉暗示背后有山与水源,掩面不露,使人联想余地宽,画松针大多用篆法,针针遒劲。95岁时画的“风松”“古松”“雨松”“雾松”四屏条,体貌伟岸,大气磅礴,墨色饱润老辣。风松,在狂风怒号下卓然而立,松针书法用笔,挺拔洒脱,凭着松针轻重折转,用墨浓淡变幻,把狂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老人坚强的意志魄力和蓬勃朝气,更令人叹服。尤无曲自幼年开始就胸有真松,三上黄山后,更是胸藏万松。在他笔下,松风、松格、松姿、松态皆信手拈来。风松、雨松、雾松、雪松、月松,幅幅自然真实。“卅载培成一小松,叶如雀舌干如龙。悬崖虽有拏云意,何日飞腾向九重。”这首诗说出了尤无曲的艺术追求。“大雪兆丰年,天寒掩重门。苍松披白絮,人老益精神。”表达了尤无曲的精神品格。
  “古稀变法”后,尤无曲把水放到和笔墨一样的高度。笔、墨、水各有独立的功能,不可互相代替,但三者必须组合、融合,才能创造出国画的艺术形象和魅力。三者的关系中,水处于中心地位。笔有水笔、湿笔、润笔、渴笔直至枯笔,其不同是含水量的多少,极多是水笔,极少是枯笔。墨有焦墨、浓墨、次浓墨、淡墨、次淡墨、极淡墨,浓到头是焦墨。尤无曲用墨极精,在他笔下焦墨有层次,枯笔有变化,淡墨能透明。淡到底就是极淡墨,关键也是水的含量,水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由水的自然特性和品质所决定的。水有流动性、溶解性、渗透性、挥发性以及这些特性在运行时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微妙性,这种千变万化的自然特性和品质,使笔、墨、水融合一体成为中国绘画的语言体系。由此,笔才能发挥主导的作用,墨才能华彩万分,水虽无色、无形,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水墨画就是充分发挥笔、墨、水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尤无曲创造了泼写法,成为“古稀变法”后的主要画法。这种画法的基本原理,尤无曲也用在画松上。
  尤无曲育松、养松、画松,他画室窗外院子里,一眼望去全是松,他有诗曰:“我爱青松几十年,青松历历在檐前。倾斜挺直随吾意,引入画图倍自然。”在他笔下,在他养育的盆景中,松是他抒发性灵的载体,他能画出松树的风、晴、雨、露。有一年,他画出一幅精彩绝伦的雪松,这幅画巧妙地用了宣纸的留白和淡墨的渲染,把大雪里的松树表达得淋漓尽致,画好后作诗一首:“干枝断续味韵长,雪压露尖深埋藏。运笔石公多险绝,神奇我悟几分扬。”诗记录了尤无曲画雪松的方法,表达了他对古人笔法的认识,以及自己在技法上领悟后的喜悦。
  尤无曲为人温和谦虚,唯在画松上很自负,不止一次说过,他画松不敢说后无来者,但已前无古人。尤无曲有诗曰:“自古画松妙手多,清奇古怪见婆娑。老夫兴到也涂抹,留与后人评若何。”又曰:“哪计拙工与暮晨,栽花翻土更精神。天生傲骨不媚世,墨石松梅个道人。”诗中的“个道人”,是清代康乾年间南通一位大画家,艺术成就不亚于“扬州八怪”,一生不求闻达,声名不显,但尤无曲敬佩他。诗达心声,画表心意,尤无曲笔下的松,不就是尤无曲那谦和平静的外表下蕴含的铮铮傲骨吗?
  尤无曲笔下的松树,就仿佛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天生傲骨不媚世的人,虽历经风霜却卓然而立。他们或许不是一时的著名人物,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