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回忆录》封面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难民回忆录》内页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22年12月13日)到来前夕,最新出版的核心期刊《文学研究》2022年10月版,刊发了学术论文《〈难民回忆录〉的文史价值刍议》,对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吴雁秋的回忆录手稿进行了评析,这也是珍本《难民回忆录》的首度公开,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
《难民回忆录》手稿共19137字,全文手书,含封面封底仅33页。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1937年8月15日至1938年3月24日期间,作者吴雁秋一家人南京——六合——南京流亡的经过。其间种种遭遇、见闻和感想均有记录,最后署“雁秋记廿七年三月于五间厅住宅”。
吴雁秋,男,祖籍南京,生于1893年,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家住南京老城南门西片区的太平街11号。南京沦陷前任职于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国府西迁时失业。南京大屠杀期间除母亲留守城内之外举家避难六合,回城后小本经营谋生,并写作《难民回忆录》。抗战胜利后任南京第四区三十一保保长。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录》主要编纂者、南京大学教授姜良芹表示,这一本《难民回忆录》手稿,对于南京大屠杀后期有着较为细致的记录,在同期的历史资料中较为稀有。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俊表示,《难民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具有综合性,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录,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学价值、地域文化价值。
据悉,《难民回忆录》手稿将继续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图书馆特藏库保存。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