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7日
新形势下的小学美育探索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经过4年的发展,学校美育已经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逐步转化,也促使美育在学科间融合跨越。这对学校美育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科跨越下,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本报记者就新形势下的美育探索,采访了西安三所学校,介绍他们在馆校融合、数字美育和自选走班制美育课堂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西安经开第七小学
  馆校融合探索美育教育新路径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积淀的反映和载体,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如何让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展现博物馆特有的美育理念?西安经开第七小学融合博物馆文化资源,探索美育教育新路径。
  2021年5月31日,西安经开第七小学与西安博物院、西安半坡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西自然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西安市红色体育博物馆共同签订“馆校共建协议”,成立博物馆基地学校,正式建立馆校合作。馆校合作使学校充分利用博物馆优质文物资源,打造“第三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实现博物馆美育的价值和功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
  馆校美育,让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学生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内文物170余万件,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文化以及美学的综合体,西安经开第七小学的孩子们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在感受盛唐文化建筑美的同时,对博物馆中的文物进行观察、描绘、记录,通过分享交流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博物馆研学活动使孩子们穿越时间的纵深,重构美的记忆,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发展史,在馆校美育课堂中探索和实践。
  走进自然博物馆 将美育教育融入自然

    西安经开七小学生走进自然博物馆研学

  自然博物馆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题,向人们讲述地球演化的生命故事,孩子们在自然博物馆研学活动中,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元素:宽敞明亮的展厅,独具匠心的设计、引人入胜的展品,使孩子们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各类生动有趣的自然标本,配合多样的互动科学探索项目,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审美意趣,在行走的课堂中提高审美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西安博物院参观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所拥有的丰富藏品是美育实践的最佳资源,博物馆里的藏品记录着特定的历史风貌,承载着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西安经开第七小学校长贺芳表示,将继续探索以博物馆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美育教育中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在美育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西安市浐灞第四小学
  小学数字美育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改变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其中影视包含数字媒体艺术,具体指用数码相机、摄像设备拍摄,结合计算机动画软件制作定格动画作品。西安市浐灞第四小学作为西安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将智慧校园建设定位在智慧教育,即通过全方位数字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数字美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一大特色。
  西安市浐灞第四小学自2019年建校以来,致力于发展数字美育,在“每个人都了不起”的校风引领下提出了“让艺术属于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用中国文化、数字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美育理念。相较传统的美育,数字美育并非利用数字技术与普及传统美育的物理叠加,而是主动应对数字艺术时代,提高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对数字艺术的鉴赏力、引导对国漫的良性审美、加强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推动人们与互联网及数字内容积极和谐相处。对于孩子审美意识的培养,学校开设了以教育信息化STEAM为切入点的国漫课程,是陕西首例小学段国漫课程体系建设的学校,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创建了西安市首个国漫教育基地。该课程以国漫设计为主线,通过信息技术与多学科教学的融合,分阶段培养学生了解国漫制作知识,掌握绘画设计、剧本及音乐创编、双语配音等技能,完全符合数字美育要打破传统艺术学科及其专业领域的区隔,立足交叉学科的跨学科视野的要求。
  创建西安首个国漫教育基地 探索五育并举新方法
  截至2022年7月,西安市浐灞第四小学国漫团队借助数字技术,已制作出十余部优秀原创国漫剧,它们分别是节粮惜物育美德的《我的梦想之食物环游记》,结合时事扩视野的《灞柳环游记之运动会》,一本多版有个性的《我的梦想之胡萝卜成长记》,续编课本有新意的《新龟兔赛跑》,畅想未来的《时光列车》,还有基于“元宇宙”理念的“数字智慧代言人”系列小视频。这些作品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发布,以此方式打通校园与社会的教育通道,收获诸多好评和荣誉。
  2020年12月,《我的梦想之食物环游记》2.0版报名参加了央视《七巧板》栏目的“中国最美故事绘”活动,被评为优秀作品,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2021年5月,全国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编委龙念南老师参加浐灞四小国漫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称之为“率先探索五育并举的新方法”。2021年7月,《我的梦想之食物环游记》获得陕西省第五届中小学微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暨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同名原创绘本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付梓刊印。

    西安浐灞四小国漫团队参加央视《七巧板》栏目的活动

  三年来,浐灞四小教师团队不断探索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动漫创作为途径的多学科融合的数字美育新途径,尝试建构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美育教育生态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现。

  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
  多彩美育课程,点亮“双减”之路
  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是由浐灞生态区管委会投资建成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由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全面负责管理。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为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化及个性化成长需求,浐灞二小不断完善多彩美育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丰盈学生精神世界,在“双减”路上不断探索。
  多彩校本课程,赋能成长基因
  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贯彻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项艺术特长”的宗旨,将“小乐器进课堂”定为学校特色课程之一,在一至六年级分级段开发了铝板琴、排箫及口风琴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每年进行“小乐器及班级合唱”大赛。美术教师将线描作品与生活相结合,编写了《线描》校本教材,分年级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创、绘制毕业册、探索鸟巢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校园随处可见孩子们的掐丝珐琅、钉子画、油画、黑白画等艺术作品。书法是学校教学特色之一。该校书法教师研发了6册特色书法校本教材《指尖点画》,每周开展两次教师书法培训,学生每周进行1节软笔书法系统学习,每天中午进行硬笔写字小课练习。
  六年影响一生,浐灞二小的孩子们在特色鲜明的多彩校本课程中,植入了独特的成长基因,激发了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技能。
  多彩社团课程,激活多元成长
  在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人人有社团,个个有特长。学校开设了自选走班制美育社团共50余个,分为三级三类:其中,校级社团面向有一定艺术特长基础的孩子开课,每学年进行隆重的申报选拔;年级社团每周开展一次,语文、数学等各学科老师各美其美,有的带非洲鼓社团,有的带纸浆画社团,有的带腰鼓社团……个个大展身手;在四点钟社团中,除了校内老师以外,学校还聘请有特长的家长、社区志愿者代课。各类社团种类丰富、教学质量优,基本满足全校学生在美育方面的成长需求。
  学校每学年至少进行一次大型社团成果汇报,邀请家长进校参观。线上教学期间,学校也未曾暂停美育社团教学,通过智慧校园平台组织学生晒晒居家艺术展示,为孩子们颁发线上“艺术小水滴”云奖状,并创造性开展云端音乐会,收获社会面10万+点赞。如今,校管乐团、国乐团、阿卡贝拉合唱团、陶艺社团、刺绣社团等,都已经在省市级各类比赛中大放光彩,成为该校艺术教育的闪亮名片。
  艺术+学科融合,着眼终身发展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科融合探索。为丰富学生课间时光,推进“艺术+体育”学科融合,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音乐、体育教师自主创编室内班操及阳光室外足球操,扎实开展年级、校级练习比赛,并承办由西安市教育局指导的“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喜迎西安全运盛会”室内班操展示活动,将学校艺体课程创新教研成果充分展示。
  除此之外,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充分将艺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微机劳动、心理等学科“跨界”融合,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戏剧节、读书节、劳动节、学科融合节等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起充分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更将美育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了学生全面发展之中。
  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校长黄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浐灞二小始终紧跟党的教育方针,深耕探索多彩美育课程,不断优化美育教育教学。未来,浐灞二小全体师生会再接再厉,为孩子们的人生打好艺术底色,让每一个小水滴都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何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