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8日
清夜无尘
○ 张焕军
  从沙发上起来,拉开窗帘时顺手把窗户打开了,准备透透气,抽根烟,缓解一下疲劳的眼睛。瞬间,一股清寒扑面而来,打了个冷战,忙找了件棉衣披上。
  临窗眺望,不远处那座大楼的窗户不少都亮着灯,那是一家知名酒店。早在几个月前被征用作了隔离场所。想必这个时刻,住在里面的人多也是无法入眠的。点一支烟,望着夜空和对面楼上的灯火,不禁陷入了遐思。
  我是昨日下午得到的消息,说是辖区内要静默几天,事发突然,原是打算回去与家人团聚的。问了一下,说是那边也是如此。跨区域流动总觉不妥,于是打消了念头,留在单位所在的小区,在老屋呆下了。
  一个人静守在老屋倒也自在。老屋什么都不缺,吃的喝的不是问题。不时有朋友、同事发来微信,或打来电话问候,屋里暖气供得也足。身上暖和,心里无事,余下的便是喝茶,读书。
  平时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居家休息,照理说,这样悠哉的日子应该是愉悦的,然而,不知怎的就有了种说不出的压抑和憋屈,精神头咋也提不起来,感觉自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越来越弄不清快乐为何物。时光如此下去,与作家王小波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又有什么两样呢。
  记得,早年买过一本书,印象中似乎叫做《快乐的原则》。快乐的能力下降了,就得赶紧学习,把短板补上。或许是几次搬家的缘故,翻遍了书架竟然没有找到。看来,快乐是很容易丢失的,寻找快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想起前几天,为庆祝母校“双甲子”,受班里委托回了趟母校,为班上同学参加校庆院庆的事儿联络。在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心里忽然涌出某种感动,不由得冒出了四个字:母校伟大。
  一个人,一生中应该始终铭记两个词:母亲和母校。母亲的伟大不言而喻。如果说,母亲给予我们的是生命和教养,那么母校给予我们的则是给生命注入灵魂,让我们懂得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可以去追求。
  在我看来,物质与精神构成了生活的两个方面。于人而言,如同“人”字的写法,一撇是物质,一捺是精神。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有了精神作依靠,生活才有了向上的支点。母校伟大之处在于,她既给予了我们知识,还授予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思想。人只有精神上快乐了愉悦了,生活方才有了向上的基石和支撑。
  精神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也可以是消极颓废的。正面的,负面的。精神由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爱心、感恩、给予、自律、信仰、接受等等。相反,也可以是欲望、自私、占有、抱怨、拒绝等等。
  戴尔·卡耐基在他的《快乐的人生》一书中说,“生活是由思想决定的”。一个人,如果所思所想的事情都是如何去获得、如何去占有、如何去比他人强,那么挫折感、失败感、屈辱感就会随之而来,由此会变得不安、焦虑和抑郁,会不快乐的。精神既有社会共性的一面,也有个体认知的另一面,换句话说,就影响快乐的外因与内因而言,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毕竟情绪是私人化的事情。好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快乐,痛苦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快乐有原则,这个原则首先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相对于物质享受的快乐而言,精神上的愉悦对人影响巨大,不然民间咋会有“穷乐”一说呢。然而,精神愉悦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即便是信仰、感恩、善良、爱心等这些精神多么坚定,依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比如自由的空气、价值取向等。焦虑,更多的时候就源于此。
  近来,常常听人讲,活得不快乐。其实,回望古今中外的历史,活得不快乐的人比比皆是。就与苏轼相比,论起人生的坎坷,现在许多人的生活比起他那时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快乐是幸福的前提。作家柳青说过,“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是快乐的。
  夜已深,除了偶尔划过的个别车辆特有的叫唤声外,周遭安静极了,很难听到别的动静。关上窗户,再读东坡先生的《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清夜无尘,做个闲人。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