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6日
在有想法和没想法之间行走
○ 张扬明
张扬明 《城东山色》 绢本设色 140cm×65cm 2022年

张扬明 《松溪幽居图》 绢本设色 68cm×22cm 2021年

  画画这么多年,有多少造化,到现在基本已成定数。当然,或可以说,像齐白石、黄宾虹等都是衰年变法,从这个意义说,未来尚不可预测,只是咱断不可能进入大师行列,所以不妨提早给自己下个定论: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蛰居小县城的文艺爱好者,一直在坚持读书、画画、写字,非常有想法,又好像非常没想法,目前的状态大约就是在有想法和没想法之间行走。
  小时候画画只是兴趣,画着就是快乐,再后来似乎变成追求,貌似有些成绩,再后来,画画还是很用功,但常常觉得别扭,没有了儿时的自在。这也画,那也画,工笔也画,写意也画,山水也画,花鸟也画,朋友常称赞“很能画”,其实或包含一丝贬义,因为想法太多,总是找不到路子,还想着要参加各种全国展览,所以画得有些艰难。后来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形成了自己的创作图式,环顾四周,似乎不见撞车的,得到了一些师友的认可,也顺利参加了几个全国展,加入了中国美协,然后就松口气了,用王犁的话说,就是“画到这一步不容易,可以偷笑一下了”。当然,山很高,歇一歇,还得继续爬,但这些年想法就没以前那么多了。
  没想法,或者想法少,不知道是不是懒惰的理由,比如不大画大创作了,几乎不参加比赛型的展览了,也懒得构思宏大题材,常常在空暇时,没心没肺地,漫无目的地画些小品,画境也基本停留在自己喜欢的“看山看云”之意趣,画这样的画,我常常不用怎么思考,读古人的一句诗,内心营造的一个景,都可以随笔生发成一幅画。尘世喧嚣,但我可以在画里只是自己“一个人”栖息。这样没想法的画画,比较轻松,比较自由,大约是最体现心性的,站成一棵树的姿态,可以恣肆流露骨子里的任性,我喜欢这样的状态。
  说没想法,其实总有一些想法。这个时代信息太发达了,每天各种精彩画作呈现在你眼前;这个时代画家也太多了,而且都聪明过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创作风格花样百出,自叹不如。再加上看古人时,想传统,看今人时,想时尚,如此种种,眼花缭乱,频生诱惑,常常撩拨得你心神不定,本一颗日渐颓废的心,又禁不住蠢蠢欲动,于是被逼得不得不各种思考,想法自然而然就多了,要不要借鉴,要不要变法,还是坚守,如此,又想法如云,弥漫而捉摸不定。
  以前,想法很多,想博览群书,想博采众长,想什么都会。沙孟海说:“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这个观点也符合我一贯的认知,所以,很多文艺领域都想学习,画画之外,又涉猎书法、篆刻、摄影、诗歌、设计、收藏、策展、研究乡邦文献等等,这个倒也不是坏事,多年以来,虽说没有成就,但却有收获,每个门类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都会有营养为我所用,相互滋养,助我成长。
  说到做学问,不禁想起一件事,就在前几天,微信上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写了一本关于吴昌硕的书,这位书法家书艺高、学问好,尤其对隋唐书法深有研究,我甚是敬重。但就是这本书,有人逐一点出里面的差错,错误达数百处,用“错误百出”说已不属形容词。关于此书,也曾有人问他:是否学生代劳?他说全部自己亲力亲为。
  我不是没见过有差错的书,但这事还是对我深有触动,可谓细思极恐,忍不住感叹一声:做学问太难了。也是在前段时间,拙作《超于象外》正式出版发行,这样一本介绍民国时期乡邑画家邵逸轩的小册子,花费了我数年之精力,这样看,我一辈子认真做学问,也写不出几本书,相比那些著作等身的大学问家,真是五体投地。如此,又是一番感慨:做学问太难了。所以想法也不可太多,做学问需要天分,咱断不是那块料,若能在不同的领域,扒拉点营养就算不错了,理想可以丰满,现实难免骨感,不如满足于眼前的苟且,看几本书,画几幅画,写几张字,足矣。
  路终究还得走,方向总得前行,想法太多,好像和人家一起挤在大路上,磕碰着也不舒服,不妨自己走一条小路,有一点小想法,一路上捡拾一点小满足,在有想法和没想法之间踽踽而行。